太平山
太平山过去以森林木材资源繁荣地方,今日依旧以其秀丽连绵的山林风光,带领国人走入更深一层的体验。本书作者李瑞宗教授具有深厚植物学的专业,更曾参与众多古道的辟建,为了撰写本书,除了广搜文献,拜访太平山林场第一线伐木集材运材工人、林场沿线住民与眷属,多次实地溯溪,勘察太平山荒迹淹没的森林铁路,攀爬陡坡,寻找土场至太平山旧日的轨道与索道,试图拼出当年的状况。以其敏锐的视角,感性的笔触,相信本书必能对太平山过往历史做更真实的陈述,让大家了解这片山林更深刻、更感人的内涵
位于大同乡的太平山国家森林游乐区,面积达一万两千余顷,全区有南湖大山山系、三星山山系、大霸尖山支脉,以盛产红桧、扁柏闻名,曾与阿里山、八仙山并列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其四季风貌皆有所不同,春暖花开时五彩缤纷;秋高气爽时,日出云海等风情最让人难以忘怀。本区海拔高差甚大,兼有亚热带至寒带气侯,各林带树种繁杂,材质优美
昔日行猎山林的泰雅人,将多望溪发源地的加罗山一带狩猎区域称为“眠脑”,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郁的绿,有一种像诗一样,无穷无境的意境;公元1914年11月日本人开始进入太平山,展开各种生物调查研究;公元1915年,日本人据此意为“太平山”,而这个安稳辽阔的新名字,则有期许国运昌隆、欣欣向荣的意涵,同年也开始正式生产林木,直自公元1982年林业经营政策改变,公元1983年太平山林场转型为森林游乐区后,方结束六十多年的林木生产作业期。太平山林场自开发之初,至政策转变、森林事业转型为主,两个主要的开发区域,分别是旧太平山、新太平山,以及台湾光复后才正式生产的大元山分场。在那个时空背景里,不是开发者的眼光太锐利,就是太平山沉睡的桧木群太耀眼,才促成了一场由年轮与形态,决定该何去何从的森林新陈代谢,让山林从古色古香的朴静,到洋溢着青春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