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降临,支付宝、微信支付末日?
当年,马云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革了商业银行的命。如今,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将临,金融江湖又会生变?
提到央行数字货币(DC/EP),不少自媒体文章标题的后半句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慌了”、要被“打败”、要“下岗”了……不过,类似说法更多只是流于“标题党”,并未探究问题的实质。
为此,《链新》采访了多位金融界及区块链专业人士,以厘清央行数字货币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实质关系。
从流通场景来看,根据央行对DC/EP的定义,它是对M0的替代,这就限定了其使用范围是替代流通中的纸币现金,主要用于零售小额支付场景。这一点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重合。
但从货币范畴来看,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1、M2级别的人民币数字化,如支付宝和微信存缴在备付金账户的资金属于M1,用户购买的货币基金属于M2范畴,并不具有M0级别的法律效力,也不可能取代M0,因此属于不同的赛道。而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M0占中国货币总量的比例不到5%。
当然,央行要求支付机构自2019年1月14日实现备付金100%集中缴存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场景中的资金也属于M0。
从产品功能来看,央行发行DC/EP的初衷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如提高货币投放效率,平衡了便携、匿名、三反监管(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降低监管成本和纸币发行成本。至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涉及的消费场景、社交场景和金融理财业务,显然不属于央行的职能范围。
按照央行方面的披露,DC/EP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意味着,坐拥10亿级用户的微信、支付宝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运营机构”,具备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权限。
蚂蚁集团8月25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并根据央行安排,准备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冬奥会场景的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工作。《链新》就相关问题试图采访蚂蚁集团PR,但对方称当前属于上市静默期,不便回应。
“要说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冲击,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不大。用户会在乎这钱属于M0还是M1、M2,属于哪家银行、机构吗?肯定是哪个方便用哪个。”一位体验过建行数字货币测试钱包的区块链研究人士告诉《链新》。
他指出,“就建行测试的数字钱包来看,真的体验差,竞争不过支付宝和微信的,当然现在只是测试阶段。四大行的手机App,使用体验一向较差,即便他们率先推出DC/EP,在短期内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若不持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也难以持续,当年的飞信就是例子。”
从支付场景来看,目前网络流传的建行数字货币钱包涵盖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信用卡还款等功能,而支付宝、微信除了这些基本功能,还与消费、理财、社交等各种场景挂钩。
以支付宝为例,根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截至6月30日,支付宝月度活跃用户数为7.11亿名,年度活跃用户超10亿,月度活跃商家8000万,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一年内,支付宝数字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4.1万亿,保险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费为518亿。这些零售场景显然不是商业银行、银联可比拟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变量,就是时间差问题。即监管部门允许商业银行先“起跑”多长时间,再把支付宝、微信纳入DC/EP流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