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K8S(Kubernetes)目前已经成为最多人采用容器管理调度平台,为了协助IT人员跟上脚步,本文将透过说明及实作,练习建构Kubernetes丛集运作环境,然后示范其中几项重要的操作技巧,例如线上扩充或缩减容器的运作规模、使用Kubernetes仪表板等等,以便降低资料中心维运人员的管理负担。
容器(Container)技术在这几年内已经被大多数开发人员及IT管理人员所熟知,然而与所有的技术相同,一旦管理人员面对数量越来越多的容器以及互相依存的应用程序时,便需要寻找一套方便好管理并且具备高可用性机制的“调度”(Orchestration)平台。
同时,容器调度平台已经从先前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至目前大致底定,从Google搜寻热度的趋势变化结果可以看到,在近五年的关键字搜寻热度中,K8S(Kubernetes)容器管理调度平台已经跃升为第一名,并远远超过其他容器管理调度平台,如图1所示。
此外,知名市调机构RightScale在最新一期的“2018 -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调查报告结果也显示,不管是公有云供应商或企业及组织内使用的容器技术,虽然仍以Docker做为主要的容器底层技术,然而在容器管理调度平台方面,则开始以K8S(Kubernetes)为主,同时K8S也是成长最快速的容器调度平台,如图2所示。
首先,当管理人员一开始接触K8S(Kubernetes)容器管理调度平台时,一定对于这个技术名称缩写有点好奇。事实上,Kubernetes名字起源为希腊语,意思是指掌舵手或飞行员,而K8S的由来只是将完整的Kubernetes名称,保留“开头K”及“结尾S”的英文字母,至于中间的英文字母数量刚好是“8个英文字”,这就是自Kubernetes变为K8S缩写的由来。
简单来说,当企业及组织的IT管理人员开始使用Docker容器技术,如图3所示,并且随着享受到Docker容器技术的好处后,在资料中心内的容器数量不断成长的情况下,便需要有一个方便管理及调度众多容器的平台,而K8S(Kubernetes)为Google在2014年进行开源的容器管理调度平台,融合Google多年的容器管理调度经验,渐渐成为大家喜爱的容器管理调度平台。
K8S容器调度管理平台改版速度非常快速,那么管理人员该如何判断新增服务是否适合企业及组织使用?一般来说,各种新增功能的步调会是先推出“Alpha”版本,待后续推出新版K8S版本时,视功能成熟度转换为“Beta”版本,最后则是变成“GA”稳定版本,并成为K8S的正式功能。
早期的K8S版本与其他大部分的容器调度管理平台相同,“仅”能管理Linux容器运作环境。然而,从K8S 1.05版本开始,便能够“同时”支援Windows及Linux容器运作环境。下列项目为2018年最新发布的K8S 1.10版本容器调度管理平台特色功能简介:
在前一版K8S 1.09版本时,推出的“容器储存界面”(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CSI)及“本机持续性磁盘区”(Local Persistent Volumes)这两项储存功能为“Alpha”版本,在最新K8S 1.10版本中皆更新为较成熟的“Beta”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