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协奏曲采传统西洋曲式,即“快-慢-快”三乐章形态,第一乐章由二胡的四个音“F-E-B-A”开始,非常直接,也明确点出所谓“材料”为何,就是后来贯穿全曲的基本素材,其中包含了纵向与横向的运用。由于“多段式”的采用,第一乐章也许感觉比较复杂,但因为素材的简明,可以避免流于无聊。相较于感官的直觉反应,反复聆听后更能察觉在“多段式”之上的奏鸣曲式暗藏的不同。

第二乐章为二段式“歌谣”。第一主题段呈现著浪漫风格,承接第一乐章结尾音“E”发展而来。第二段主题,由乐队衔接,在独奏加入后将主题进行变奏,在下一段乐队处达到全曲的高峰,再慢慢退去,渐渐转换到第三乐章,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是连续不断的。

第三乐章为“舞曲”,也是回旋曲。在曲式上,其实我并没有“强迫性”,也就是说,要在我的作品中发现严谨的曲式,或想将我的作品进行分析的人也许会失望了,但在风格上,是大有想像空间的。不讲究中国戏曲式唱腔,对于传统二胡的演奏来说并不寻常,当然也并非异常。因众说纷纭,我也无意在此讨论胡琴的源起,然异国风格应该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许多杰出的国乐创作,在所谓“异国风情”思维下各自展现其独特风格,也因此,我的创作领域充满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