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都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

任意打开一个电子应用程序,你都会发现自己的私人信息与无处不在的广告捆绑于一起。这显然是一种视觉的刺激,提醒你应该购买什么,以确保自己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与时俱进。

如今跟随潮流似乎就是一种职业态度。家长们会询问他们的孩子,看看时下哪些是流行的乐队,又或是了解人们可以接受的热门俚语等。音乐元素和“文学”口语的更迭更是变化莫测。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想显得那么时尚,那么紧跟潮流,没有人愿意掉入落伍的尴尬境地。

社交媒体上的名人和网红似乎就是一切事物的风向标。例如,应该跟随谁的脚步,或是和谁解除好友关系,又或是寻找一个无情嘲笑的对象。

总而言之,轰动效应越大,越能显示你的品牌重要性。很多时候,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度,不少企业即便在面对最小的产品时,他们都要用最具影响力的人作为代言。

而事实上,有影响力的人或是品牌拥趸,他们都可能只是品牌雇佣而来的托。不仅于此,金钱激励似乎也成为打造品牌的默认途径及不二选择。

这也导致在竞争激烈、界限模糊的社交网络和社交广告之间,人们很难认真对待一个获“赞”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及支持,有可能是靠金钱的堆砌而塑造的。

如今这世界,就像人际关系的开始、发展和瓦解都能从互联网形成一样,一个新品牌或产品的诞生同样如此。只要将文字、图片、名人效应和风向指标等元素恰当的融入数十亿社交媒体用户中,即使忽略产品本身的属性,依然能迅速决定这款产品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