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复者,我们会有什么印象?不正常、有病态、情绪失控、须隔离……这些都是世俗给他们的标签──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又有多少认 识? 不独是一般人,就连现时专业的社福界,也抱着这种眼光来看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复者。他们因缺乏别人关心,内在世界确实孤寂;但孤寂不代表死寂,不代表一无 是处。事实上,他们仍有个人的才能、特长和资源,可以追寻自己的生命意义。 本书记载的一群社工,就是基于以上理由,静静地在社福界掀起“革命”,尝试打破工作常规,用新的取向──“能耐为本”──去服侍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复者。 他们不再视服务对象为有缺陷、有病态的人,而改用全人关怀的角度,投入感受案主的生命历程,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发掘他们的潜能及自我价值,帮助案主拓展新 生活。 这种尝试已初见成效,也像一石激起了社福服务的涟漪,值得业界及关心社会的人士关注和讨论;而其背后的理念和方法,也值得教会在推行关顾服侍时借镜。 “无论案主的问题有多复杂和难以明白,只要有关人士和工作人员能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命历程,以及其与问题出现的关系,加以理解和细心关怀,最终都会令案主回 复正常的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并不是空谈,而是我们实在的行动和长期的坚持。” 叶锦成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