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原是一群真菌,属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 寄主范围极广,现有全世界纪录超过七千种,在本省寄主亦多达200种以上。
白粉病仅感染新梢之幼叶、嫩枝或幼果,被害叶片及嫩枝上初期出现分散的小斑点,菌丝扩张后形成不规则块斑,后期布满整叶状若洒布一层白粉,叶片上下表面 皆可被感染。被害之叶片或枝条在药剂防治或环境逆转下,病斑受到抑制,组织转变成黑褐色,造成叶部畸形或扭曲,严重时大量落叶。病原菌严重感染幼果表皮层 时会造成落果,轻度感染则使果实于采收时,表面形成木栓化的块状疤痕,影响果实的品质。
发病生态:
适合孢子发芽的相对湿度为85~100%,而以95%RH时 发芽率最高;因此温度低及湿度高的季节适合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
于冬季整枝修剪时尽量剪除罹病枝条,并将之烧毁或掩埋,以减少园内感染源。
发病时酌量撒布防治药剂,目前柑橘白粉病尚无推广药剂,建议可使用"菲克力"效果较佳 (资料来源:农民讲座)
三、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被害作物叶片或组织初期仅产生小斑点,受害部位逐渐扩大并覆满白色粉末,影响光合作用,对作物品质影响甚剧。白粉病通常于秋末干季开始发生,冬季为害最烈,直到隔年春末夏初雨季开始时,发病逐渐减少,可见其发生与雨水有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 农委会"作物病虫害与肥培管理技术资料"
如有任何问题请洽询本公司(0977-080428) 或用LINE咨询 (请加入ID micro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