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寺庙的空间配置,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序列地配置其院落关系:

而本案亦在整体的空间配置上依此中轴精神,依序排列空间:

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因此讲堂必须同时满足生活与弘法的多样化机能。

在设计之初,试着将服务空间(厕所、楼梯及设备空间)与主要空间区别开来,

让空间能够随使用者所需而弹性调整,使空间在使用上更为自由及经济;

同时,用“桥”之建筑元素来联系此两者不同属性的空间,

弘法要接众,要“接众”就要先“融众”,融入既有涵构与周围环境。

因此,在外部回廊的部分,延伸对应道路对侧的骑楼柱,

不仅延续了都市街景,同时避免“屋角”的风水忌讳。

引用净土宗“无量寿经”中 - 无边光、无量光的精神来展现弘道场景,

更试图呈现无量寿佛之极乐国土—金刚为幢,琉璃为地。

运用玻璃砖双面玻璃对光线折射后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在日间,阳光漫射进入庄严的大殿,塑造出沈静明亮的空间感,

加上大殿内万佛墙的两相映照,透过灯光的巧妙运用,

配合周边环绕建筑的水池反射,在无形中形成无边无际之空间感。

此空间场景反映着“阿弥陀经”内所提的:

而给予都市居民光明安定之精神意象。透过传统佛教空间的转化操作,

结合佛法精神,使本案成为都市中心另一个心灵依归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