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借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

大多数的肢体行为,来自于内心潜意识的需求。表达、肢体或许可欺骗人,但内心的潜意识不会。

往往那些毫无防备,毫无压力,甚至极端情况下触犯到个人“底线”下的自然行为,才是最真实的内心需求,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人之本性。

而日常的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则往往来源于这些“表面”的行为,所带来的的直接感受。

《了》的内容便是如此,不说内心,只说故事,只说肢体细节,由读者自行理解内心需求。

若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或许无法理解书想表达的真实情感。

而我,希望这种能力,“你”没有~

人仿徨于事物表面,感知它们。并从中总结事物的特征,得出自己的经验,从而感知事物的存在。

但光凭经验还不足以感知世界。

因为由经验所感知的世界,只是“我与你”和“我与它”的组合。

本文转载自汪洁的《星空的琴弦》的片段,而片段,则又是改编自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

最后的问题第一次被半开玩笑地提出是在2061年的5月21日,那时人类文明刚刚步入曙光中。有两个工程师在一次喝酒时打了个100元的赌,它是这么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