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91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6个学院(含66个系)和9个研究院,拥有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5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79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83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3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机构简介: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验收,向国内外开放。田昭武院士、万惠霖院士和田中群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蔡启瑞院士、张干二院士和万惠霖院士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由谢兆雄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万惠霖院士担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8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4人(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2人。 实验室先后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实验室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催化化学、电化学、结构与量子化学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着重从原子、分子水平和纳米尺度上,研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与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有关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及纳米结构体系。 实验室认真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94年和2004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和二十周年的总结表彰大会上 实验室均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荣膺"金牛奖"。1997年被国家科委遴选为全国8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4、1999和2004年由国家计委或由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评估实验室连续三次被评为A级实验室,并获批免于参加第四次评估,直接进入优秀实验室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