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山东南部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村落只有几十户人家,位置偏远,建在了陡峭的半山腰上。

庄稼地、羊肠道、石板房,还有太阳下山后的漆黑一片,成了我难以抹去的童年记忆。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

每到晚饭后,一切收拾停当,奶奶才舍得点上大罩子灯。灯光照亮了大半个屋子,光线下,我做作业,奶奶纺线,爷爷扎笤帚。奶奶偶尔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叫我写字别趴得太近,弄坏了眼睛。我会嚷,什么时候咱们家里通了电,安了电灯,就不用点这烟熏火燎的大罩子灯了。奶奶抿着嘴笑着说,等你长大有出息了,就给咱们家装上电灯,再买个电视,也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怀揣着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我儿时的梦境里,常常出现高高的电线杆、锃亮的大灯泡和能看戏的电视机。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终于通电了,我们家也装上了电灯。一拉即亮,一拉又灭,电灯着实让奶奶稀奇了好几天。奶奶说,电很神奇,看不见,摸不着,穿过细细的一条线,能磨面、能点灯、会唱戏、会扇风,还能孵小鸡呢。奶奶还常唠叨,听说城里人能看上电视,不知道什么时候咱也能过上那样的好日子。

奶奶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孙子长大后干上了电力建设这一行,走南闯北建电站,为乡亲们奔小康贡献一份力量。5年前,我和同事们走出国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来到了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在一片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电站,可以为当地400万户家庭提供用电保障。

奶奶以前常说,有电了,咱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看到一座座电站在欢呼声中投产发电,我的耳边总会回响起奶奶的话,心中充满喜悦。

家在青山绿水间(中国制度面对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