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外地,在新约内文原稿中,只有两则耶稣所说的喻言有立标题:“撒种的比喻”(马太福音13:18)和“田间稗子的比喻”(马太福音13:36)。其它比喻之所以有名称乃是源于经文评注的形容、圣经印刷本中的标题和次要论谈。最初,这些其它的比喻并没有统一的名称,随后加上的标题可能让比喻由不同的面向去探讨。像是“浪子回头”的标题强调著一位任性的儿子,挥霍继承自父亲的财产,然而,这比喻事实上可能是要强调一位慈爱的父亲,有两个任性的儿子,一个离家出走和悔改,一个由于妒嫉而变得心地顽硬。由于这比喻的一般(和不完整的)名称,此意图便可能被模糊了。

细想以下的名称及其对人们了解比喻之意含的影响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与“喜筵的比喻”。在第一个例子中,该比喻的现代名称令人给予麦子和稗子相等的关注,但当时耶稣的门徒请祂解明这个比喻,他们称其为“田间稗子的比喻”(马太福音13:36)。他们的认知被导向至方向──辨认出神国里的稗子及他们对此事的责任,反之,现代名称视麦子与稗子两者同为比喻中着重的部分。

喜筵的比喻最初似乎让人感觉其所关注的部分为仅是娶亲筵席本身(马太福音22:2),然而,此比喻的主题接着便转移到受邀及未受邀之客人的主要议题上。那些原本预期来赴宴的被逐出,而那些原本被漠视的最终受邀出席宴会。现代名称未能反应出一项强而有力的结论,即受邀并不保证能顺利进入婚宴。

在阅读圣经词句时,我们应该在实际内文及较近代的评论注释 (如文章标题、注脚及其它解释性的补充)之间加以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