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香港的中学分为中文中学(中中)和英文中学(英中)。其实,自 2010 年起,教育局实施“微调教学语言安排”,中中与英中已没有明确的界线。各中学可在教育局的许可下,按校本情况来订定教学语言政策,自行决定每个科目采用中文或英语授课(语文科目及中史科除外),以致每所中学的教学语言,中文和英语都有不同的比重。而另一方面,在文凭试中,考生可选择每个科目以中文或英文应考(同样语文科目及中史科除外)。所以学生就读的中学,在高中采用的教学语言,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以什么语言来应考文凭试。
为了更简易地了解每所中学的教学语言政策,“大考”网站从中学概览提供每所中学各高中科目的教学语言,为每所中学(包括官立、资助、直资及按拉津贴)计算出一个“中英指数”,这指数反映每所中学以中文和英语授课的比重,它的数值是根据各甲类高中科目的教学语言,再按每科目在文凭试的报考人数作加权,而计算出来。按班别或组别订定教学语言的科目会视作一半中文及一半英文计算,而“中国语文”及“英国语文”科都是必修科,而且没有语言选择,所以会在计算中被剔除。而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和丙类“其他语言科目”,不会被用作计算“中英指数”。
“中英指数”的值以“中”或“英”附以一个百分比来表达。如某中学的高中课程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重较中文为多,“中英指数”的值则以“英”为首;相反,则以“中”为首,而随后的百分比,表示该教学语言的比重。如“中 80%”,表示该中学的教学语言中,大约八成是中文,其余约两成以英语授课。 “中 100%”表示除英国语文科外,其他科目全以中文授课,“英 100%”表示除中国语文科外,其他科目均以英语授课,而“中 50%”或“英 50%”指中英比重各占一半。下表列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中英指数”的计算方法。
该中学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比重较多,所以“中英指数”为“英 66.1%”。
“中英指数”只能概括每所中学整体的教学语言比重,而不代表每位学生也能接受相同比重的教学语言,主要视乎学生拣选的选修科目是以什么语言授课,特别是一些中学比较多科目按班别或组别来厘定教学语言,“中英指数”会表示中、英比重相约,但对每名学生而言,需视乎被编入中文班或英文班,学生有机会只能接受全英语或全中文授课的环境。为子女选择不同中、英比重的中学,必须考虑子女的语言能力和对不同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达致**的学习效果。中学所采用的教学语言,与该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系。
有关教学语言的资讯是根据“中学概览”的英文版,仅供参考。“中学概览”内的资料均由各中学自行输入及核实。各中学提供的高中科目,不一定是为学生应考文凭试而设。详情请向各中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