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开报章杂志,初创公司成功融资消息总占据重要版面,融资对于初创公司已演变成一场“纸上竞赛”。然而,Y Combinator提醒我:融资通常只是虚幻的成功。

在硅谷的日子,YC的导师时常把“Fund raising is not a competition”(融资并非竞赛)挂在嘴边。最近媒体经常鼓吹的“融资热潮”恰好与此背道而驰,更有引导创业“初哥”走进误区之嫌。创业是否需要募集很多资金?

YC和我分享,他们最成功的公司是那些靠自己的产品赚钱再继续成长的。他们认为“自给自足”是初创公司最健康的商业模式。当然,对于大部分B2C的程式,还是需要募集一定的资金支撑公司发展。

融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初创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去达至下一个里程碑,这代表一间公司开始成长,而不是已经成功。如果初创企业在成功融资后,仍不明确自己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胡乱“烧钱”,那么他们之后会死得很快。因他们的资金消耗速度(Burn Rate)太快,但不又能让产品迅速成长,达不到VC预期的目标,之后投资者便不会再“揼水”。

因此,我对融资的态度一直都是“Raise what you need but not what you want”(取你所需而不是取你所想)。

融资是为产品发展,而不是救公司。如果一个app不用募集很多资金都能良好地发展,这便从侧面印证了它的成功。

另外,我觉得传媒对初创公司成功融资的大肆报导,可能会让想创业的年青一代对Startup产生误解,认为创业并不很困难,而且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我碰过很多对创业有热忱的年轻人,他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想法。但当他们想创业,走来问我意见时,我都会如实地告诉他们:

创业不简单。

不像传统大公司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和作息时间,Startup一开始肯定会面临资源、人手不足的情况,一个人随时要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如果你是Startup的创办人,那更是经常要自己“一脚踢”,随时还要做“阿四”。

所以,我会建议想创业的年轻人在搞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前,可以先加入一间Startup,去开开眼界,累积经验,也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这种工作模式。

当年在JobsDB时,我也是从一名打工仔做起,亦因为有了这个经验,才让我有信心创业。

于我而言,虽然TeamNote在业内小有成就,但我觉得客户的肯定比融资更令人欣喜。毕竟我做产品的出发点是基于“人”,而不是“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