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通过了《渔业法》,允许渔船私有化,大规模的船队得以扩张。 如今,中国的渔船数量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大多数渔船在中国沿海捕鱼,过度捕捞问题日益严峻。 海洋及其所拥有的资源是全人类共享的。中国在全球渔业政策及管理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如何应对过度捕捞的问题?
过度捕捞已经成为困扰“鱼米之乡”的一个大问题。目前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数量不到上世纪50年代的5%,许多物种濒临灭绝。1986年通过的《渔业法》允许渔船私有化,而这正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历史背景。捕捞设备的机械化以及渔业燃料补贴这项有害政策严重影响了鱼类种群。为了打破过度捕捞的恶性循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最大的鱼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这些鱼产品中大部分都是养殖而非野生鱼类。鱼类养殖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现代水产养殖业始于上世纪 70年代的贝类养殖。如今,黄花鱼,石斑鱼等有鳍鱼正在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但养殖这些鱼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它们大多都是肉食性鱼类。这些肉食性鱼类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料,而这些饲料料都是由其他较小的野生饲料制成的,由此加剧了中国水域(以及更远地区)的过度捕捞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1986年后,通过中国工业化捕鱼的迅猛发展,抽样数量锐减,而栖息地的广泛消失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中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现在通过推广“海洋牧场”来 这些实际问题主要是将幼鱼投放到海中让其自由生长,待其长成后再进行捕捞。这个过程中往往还要建设人工鱼礁,作为幼鱼及其他物种的栖息地。这些 嘉宾:约翰·米米卡基斯,环境保护基金张春,中外对话田涛措施对于恢复中国正在枯竭的鱼类繁殖,修复其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大自然,是否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