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年11月。连同以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描写浙东一户普通的蚕农老通宝一家在春蚕季节紧张、艰辛、充满希望与焦虑的劳作通过他们赢得春蚕的空前丰收反而进一步负债、卖地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是旧中国受尽三座大山压榨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不仅把他逼向破产也给他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具有我国农民勤俭朴实、坚韧顽强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的落后生产方式局限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又形成了他因循守旧、固执迷信的性格特点。作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了老通宝的典型性格揭示其悲剧的根源所在从而相当完整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是与之相对照的新一代农民形象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滋长了怀疑和反叛的情绪开始有了朦胧的觉醒。在《秋收》、《残冬》中多多头的性格进一步发展终于带领饥饿的农民群众走上了自发反抗的道路。通过多多头等年青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显示了30年代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