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香港有不少地区都出现旧规划与新发展严重脱节的困局。如观塘这旧区集居近 70 万人口,附设的工商业区有跨区工作人口 20 万,本来已路窄人多,加上周边新市镇的急速发展,又有不少违例泊车,令该区道路不胜负荷。
其实,全球不少旧城市都有类似难题。东京的挤迫问题一直困扰多时,为腾出更多道路使用空间,该地于多年前已采用地下多层智能停车场,配置快速升降机和旋转移动台等运送汽车,并以智能自动系统寻找泊车位置和存取汽车,相比传统停车场,同一空间可以增加以倍计的泊车位。
香港运输署现正探索同类方案,并以深水埗、荃湾等地作为自动泊车系统先导项目的试点,惟业界认为这类停车场除了建造成本高、日后维修费不菲之外,如果建在地下,遍布的喉管、电缆和光纤等基建会成为主要障碍。
要解决这些出行难题,便要从城市规划着手。再以观塘为例,该区周边陆陆续续有新屋苑落成,如何改善旧有设施和环境以赶上新发展?整个地区未来 10 年、20 年的交通规划能否照顾到?这些难题可借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协助找寻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GIS 能把各式资讯,包括地上地下设施、行人车辆流量、新旧发展计划、土地运用、人口特征,以至空气质量等数据以地理位置整合,共冶一炉,化成图像,令盘根错节的关连和问题变得简单易明,方便作全方位思考解决疑难。
我们已进入数码转型的年代,而 GIS 早被视为城市数码转型的重要组件。我期待有关当局能善用 GIS 规划不同的社会设施,提升城市管理之余,也能加快本港数码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