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学童出现注意力降低、冲动,甚至过动行为的过动儿症状比率并不低,平均约有超过20万以上的学龄儿童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问题,也就是每个班级就有一位过动儿。
根据董氏基金会6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成7的受访老师估计,班上有过动儿学生的比率是1%至10%;受访教师们表示,过动儿比起一般小孩虽较难管教,但不论是健康或体育部分,却比其他小孩更具优势,大多数老师并且会提醒家长,带小朋友到精神科诊断,让专业医师协助治疗。
受访教师认为,“精力充沛”、“太活泼”、“捣蛋鬼”这三个词汇最能贴切形容过动症学生;而他们对班上造成最大的困扰是“经常坐不住、难以管理规范”,其次是“话太多,影响上课秩序”,以及“干扰太多,影响教学心情”。
在课业表现上,过动儿童在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较静态的科目上,的确比较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学习,这是过动儿童在学习上的一大弱势;但是,过动症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在“健康与体育”课程的表现较具优势。
此外,老师们对于过动儿的认识也有相当的了解,调查中,有超过9成以上的教师都听过或知道过动症的病因,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同意,过动症绝不是只是好动及爱说话而已,建议家长应该带小朋友给医师进行专业诊断与治疗。
而若是遇到患有过动症的学生,受访教师最常使用的处理方式是“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其次为“运用班级经营策略”、“运用奖卡等行为矫正技巧”,即在医疗之外,加强孩子的成就动机、自我约束与同侪的接受,可帮助过动儿融入校园环境,让过动儿也能快乐的在校园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