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杨伯峻: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钱穆: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李泽厚: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详解:这章,大概没几个中国人不知道的,但所有通常的解释,都如上面三位一样,错得离谱。按这通常的解释,如果所有人都能“温故而知新”,那不人人都成老师?而那些毫无根基,只为颠覆而颠覆的人,不都成了大老师?“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就可以当老师,那谁能保证“温习过去”就一定可以“知道未来”?又是哪个上帝的冷战让过去一定映射为未来、旧知映射出新知?

孔子、儒家绝不泥古,师古、好古是师其智慧、好其智慧,而智慧必须在当下能活用出新,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把“温故”当成在故纸堆里找些原则、准绳来勾画、预测未来,只能是愚行。“习旧知而开新知”只能是某种扩充知识的途径,但决不是唯一的,更不可以此为“师”。类人猿的“旧知”,无论如何去“习”,都开不出网络世界的“新知”。但智慧是超越这一切的,无论是“新知”还是“旧知”,都离不开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这才是真正可以为“师”的。

保持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作为君子“见、闻、学、

行”“圣人之道”所师法的目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