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星期五】影像也是哲学吗?
影像是一种“理想的距离性感官”表现手法 —— 透过光的透析与决定性的瞬间,凝结成可见的时间切片,展现创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看法以及内在世界的观点与诠释。创作者运用不同的镜位、语汇与角度,表达其对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等的感受与知觉。创作者一方面以一种内省式的观点诠释影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提供阅读者“再诠释”作品本身的文本意涵。两者相互依据每个人自我生命经验所察觉深层的体悟与感受,对议题陈述进行一种思维的激荡辩证。
影像不再表述真实,它只提供语意表述的可能性。影像不再是某物再现的影像,影像已成为影像自身的事实,即影像自身的力量。如果,肉眼所能见的景像是现实世界的样貌形体,那么创作者透过“心眼”观想所呈现的“能见度”,也许完全跳脱浮光掠影的肤浅表象,更能从细腻而深沉的角度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穿透现实的视野,植入一种深邃幽邈的意象,显现向光的能量。也许,更具有一种幽微灵性的魅力与感染力,存有一种魔幻的视觉想像。
本周哲学星期五由昆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黄文勇老师主持,邀请南艺大造型艺术研究所陈蕉老师、昆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黄志伟老师,以吴天章、林柏梁 、卢昱瑞三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为例,带领我们进入一场关于现实与记忆、个人与公共、美学与政治的哲学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