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度”重定向至此。关于简称同名的放射线名词,请见“放射性活度”。
化学中,活性(Activity)即某物质的“有效梯度”,或称为物质的“有效莫尔分率”。此概念由吉尔伯特·莫扎特·路易斯首先提出。
将理想混合物中组分i的化学势表示式中的莫尔分率(xi)替换为活度(ai),便可得到真实化合物中组分i的化学式,见下:
理想情况下xi与ai不相等。
活性系数(ri,或称“活性因子”)则按下式定义,相当于真实化合物中i偏离理想情况的程度:
粗略的计算常用浓度来代替活性,但在精确的溶液酸度、[1]离子强度以及速率常数、平衡常数等众多计算中都应该使用活度。在溶液中,由于单个离子的活度系数无法从实验得到,一般取电解质两种离子活度系数的平均值,称为“平均活性系数”。平均活度系数通常可从化学手册中查到。一般地讲,溶液越浓,离子电荷越高,温度越高,溶液偏离理想溶液的程度就越大,活度系数越小,活度与浓度的差距就会增大。反之亦然。
下表中列出了氯化钠溶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的活性系数。[2]注意活性系数是无量纲的物理量。
由此可知,当铝、镁金属工厂或材料发生火灾时,不可以使用水或者干粉灭火器灭火。因为镁会把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引起爆炸;卤化烷亦会被分解成有毒之光气,同样可能产生爆炸。就算是以氮气或二氧化碳包围燃烧中的金属,仍然可能继续闷烧,并能把二氧化碳变成有毒之一氧化碳,更助长火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