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为加强贮存系统污染预防之管理,依据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法)第 33 条第 2 项及第 3 项之授权,于 91 年 12 月 18 日订定发布“防止污染地下水体设施及监测设备设置管理办法”后,期间历经95年7月4日及100年1月14日二次修正,并修正法规名称为“地下储槽系统防止污染地下水体设施及监测设备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嗣后,为因应“水污染防治法事业分及定义”及“地下储槽系统贮存之汽油、柴油为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之物质”公告之修正,贮存设施业别除现行地下储槽系统外,凡定着次地面、建筑物或设施总体积未达百分之十在地面下之槽、罐、桶,及设置于地上、建筑物未与输送设备相连接并可移动之贮存容器,均将纳入本办法规范,并为配合水污法第33条第1项公告指定物质扩大纳管,于过往实务执行经验,通盘检讨修正后,复于109年12月29日修正发布“防止贮存系统污染地下水体设施及监测设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有效预防地下储槽、地上储槽、贮存桶/罐贮存物质泄漏而造成之土壤或地下水污染。

依据管理办法规定,事业于设置申请或更新地下储槽系统之储槽或地上储槽系统时,应检具“设置(更新设置)计划书”及地下储槽系统于完工后应检具“完工(更新完工)报告书”送直辖市、县(市)环保主管机关备查。于地下储槽系统营业或使用期间,事业应依密闭测试、土壤气体监测、地下水监测、槽间监测或其他中央主管机关核准之监测方式之一,进行监测、记录及申报作业。地上储槽系统应依密闭测试(储槽容积达1000公秉以上者不适用)、土壤气体监测、地下水监测,进行监测、记录及申报作业。营运期间,贮存系统发生贮存物质异常出现于周遭环境、操作状况显示有异常泄漏,或监测结果研判有泄漏情形致污染地下环境时,应于三小时内通报直辖市、县(市)环保主管机关并进行相关防止污染措施;此外,地下储槽系统于暂停使用、复用、永久关闭或转换用途之15日前,事业应通报直辖市、县(市)环保主管机关,并应符合“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及“废弃物清理法”之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