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强调竞争的资本主义过度强调企业个体私利,因而伤害了社会团体的共同利益。但社会不只需要个人美德,还要强调共善,即兼顾社会群体的共同福祉。将此一共善的概念,推及社会中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就是强调如何能够透过社会创新与扩散,找出彼此间共同福祉的部分,拉近主流社会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差距,思考发展共善的可能。同样地,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间,借由弱势扶持弱势可以加乘共善效果。本计划即在于以行动科技为平台,结合身心障碍者、高龄族群、复康巴士与计程车司机等弱势族群,以科技创新为手投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寻思与共善社会的商业模式建构,发挥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过去,“弱势”被认为是需要协助与支持的被救助者。然而,如果弱势只是弱势,等待他人协助,社会只能不断投入资源才能解决弱势者所面对的问题。弱势问题的解决方案,过去只能透过不断投入资源协助他们面对、改善生活,然而,我们主张让弱势者彼此间形成相互协助的支援网络,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能力,共同解决各自所面对的问题。此一构想虽早已有之,但过去因条件仍不具足,很难有效落实。
如今,拜网络普及、科技进步之赐,只要能将不同资源有效整合,就能让弱势扶助弱势具有实践的可能性。事实上,公益社会事业透过捐助金钱给弱势团体的“给鱼吃”方式,已被证明是无效率而且是短暂的(Carnegie 1889),反而是要打造一个共善创新系统,移转典范给需要关怀的族群“钓竿”,创造能够永续经营自给自足的社会事业(Bornstein 2007)。
故共善创新的手段系设计“自利”与“利他”的创新关系链接。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弱势只有在特定时间或场域需要协助,大部分情况下,弱势者仍然是有能力的社会参与者或社会实践者。对于障碍的社会性定义(Bickenbach Chatterji Badley & Üstün 1999),有别于过去只能透过不断投入资源协助弱势者面对生活,本整合型计划则是以公私协力的共创,协助弱势者彼此间形成协助支援网络,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能力,共同解决各自所面对的问题,使弱势不再是弱势且可以互相扶持。
点这里打印(在新视窗中开启)
如果您对B academy有兴趣,别忘了留下您的E-mail,按下追踪,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