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南通大学、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南通博物苑、南通市美术家协会、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南通市个�m艺术馆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继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后,移师江苏省美术馆巡展。

农工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党江苏省书画院院长胡万进,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南通市委主委陈宋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农工党南通市委副主委张卫等参加开幕式并参观了画展。

中国美术的发展蕴藏着一条绵延不绝的文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是传递这一文脉的地域图谱。“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已经引起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得到邵大箴、薛永年等美术史学界权威专家的肯定,这一现象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为中国近现代画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艺术现象的亮点。南通籍的画家始终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其文脉特点即在于直接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框架”,不断检视、吸收、扬弃传统文化,同时富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以及古今转型的自觉性。南通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特殊的人文内涵:既在于历史符号的传承,又有着时代发展的开拓。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南通市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南通大学、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展览共遴选了65位南通籍艺术家共123件作品参展,分为“千面沧海”、“艺脉寻踪”、“丹青代有”等三个板块,呈现了南通籍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群体面貌,涵盖他们在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领域呈现出的突破与创新、守正与实验的多维艺术观。其中《千面沧海》――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文献研究,梳理了南通美术现象的地域生态特征和文化价值。《艺脉寻踪》――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江海艺脉研究,探究江海艺脉的根基和发展脉络。《丹青代有》――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传承研究,追溯了南通美术现象的传承与创新。三个版块集中展示了南通籍艺术家在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领域呈现出的突破与创新、守正与实验的多维艺术观。

此次研究展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现象,研究南通美术在艺术风格和创作观念上的多样性、先进性及其在中国美术发展之路上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展旨在探讨先进艺术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南通美术现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南通美术现象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陈宋义指出,南通作为近代第一城,较早在全国走上一条现代化道路。南通这座城市的先贤张謇先生与时俱进,本着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态度,赋予南通这个地级城市一种独特的艺术取向――融通和开放并举,多元文化交融共存,这是造成南通盛产艺术家的内在原因,故而创立了南通美术的独特艺术风貌,在江海地域文化的背景之下,南通艺术家大多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究其原因,与南通地区的先进文化理念及教育思想息息相关,这使得南通这个地域的文化群体所代表的艺术现象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典型性。南通籍艺术家的作品承载了江海文化的精华以及他们的人生理想,从他们笔下的山川风物我们可以领略江海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富含高校学术精神的展览是丰富而严谨的,厚重而全面的。新时代语境里,艺术发展的多元格局中需要不断批判和创新,需要从多元融合的视角共同推动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新一轮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