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记者归鸿亭台北报导〕 台北荣总长期追踪1494位康复型乙型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现,其中17位患者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即已经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现),也有患者发生严重肝炎,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到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的时间短则两年,长则可达20年。此为国际首次大规模且长时间追踪得到之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胃肠病学协会知名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健康肝与病肝比较。(台北荣总提供)
台北荣总胃肠肝胆科主任黄怡翔表示,乙型肝炎是台湾的国病,过去有高达3百万人是属于乙型肝炎带原者,影响国人的健康甚巨。近年来因疫苗政策及健保扩大乙肝健保给付,带原者已日渐减少,根据民国107年台湾肝脏研究学会的调查,全台乙型肝炎带原者已经跌破200万大关。但仍然有一大部分的人为康复型乙型肝炎感染(resolved hepatitis B),亦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虽然消失了,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 仍呈阳性,这些病人原则上不会复发,但仍有人会因免疫力低下而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的情形(即已经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现),进而造成肝炎,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台北荣总内科部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蔡长祐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一种慢性关节炎,需长时间接受免疫调节的治疗,包含一般口服的疾病修饰抗风湿病药物或施打生物制剂,来延缓疾病的进程,减少关节的破坏。但过去对这些药物是否会影响人体抑制对抗乙型肝炎的能力,进而使康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变成带原者的情形并不清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发生的机会不高,但可以在长时间的免疫制剂治疗后发生。蔡主任建议即使是康复型乙型肝炎,也需要定期追踪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及其抗体,才能让患者远离严重肝炎的风险,也能减少政府医疗支出。
康复型乙型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病毒表面抗原阳转。(台北荣总提供)
57岁女性,10前年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口服疾病修饰抗风湿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98年1月起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恩博)治疗,刚开始反应良好,但效果渐渐变差,99年2月改以莫须瘤(一种B细胞抑制剂)治疗,病人关节炎受到良好控制。因此病人为康复型乙型肝炎患者,持续追踪肝指数、黄疸指数,及每年追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06年8月此患者发生黄疸,肝功能也异常上升,虽4个月前刚验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医疗团队仍保持高度警觉性,再次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变成阳性,乙肝病毒量139000 IU/Ml正常侦测不到,为康复型乙型肝炎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且合并肝炎发作案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后顺利康复。
黄怡翔提醒,对长期使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除了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检出带原者以外,也应该要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若为康复型乙型肝炎也不要轻忽,除了定期验肝指数及黄疸指数以外,至少1年追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患者们也要配合医嘱规则回诊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