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或和解制度化,是最近常被提起的一个概念,但它的意义究竟如何,好像没有人说得清。日前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这个概念再度成为会议的焦点之一。根据赵春山教授的说法,“两岸分享经济利益,并不必然导致深化两岸互信的结果。”可以这么说,经济利益分享有助于深化两岸互信,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显然,深化两岸互信,不能单从经济面来理解。
事实上,和解的制度化,国际社会提供了不少的实例与经验。从这些国际社会的实例可知,和解制度化至少包括了共同价值的建立以及处理安全的机制(regime),前者可以说是基础,后者则是大厦。我们认为,两岸在建立处理安全的机制上,或许时机还不成熟,但可以共同思考如何建立共同的价值。
以两岸为例,和解制度化应建立在四项共同价值或规范之上。首先是双方都接受协商是解决冲突的**手段,亦即双方遇到任何冲突的情境,都会透过协商的手段来处理。就这一点而言,两岸在过去四年间已透过协商签署了16项协议,比较令人放心。
第二是双方都认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可以产生外溢效果,因此会强化各方面的合作,而使安全议题更可以受到控制,同时也使双方在安全议题方面有更高的互信。过去四年来,两岸虽然展开了各方面的合作,但现在显然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的部分已经出现,因此双方一定要坚定合作的理念,才能继续往前推进。
第三是双方不不挑衅对方的核心价值,同时尊重彼此对于争议的不同立场。这是目前两岸还有距离之处,也是和解制度化最困难的部分。
国共论坛一步一步把两岸和解往前推进,令人欣慰,但离制度化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人民,两岸要共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