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
报告摘要:从托卡马克的原理和意义、聚变电站的挑战和难处谈起,介绍国际、我国磁约束聚变的现状。我国参加ITER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弯道超越,以及未来我们要独立自主的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堆(Chinese Fusion Engineering Testing Reactor CFETR)的设计、预研以及应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对策和努力。 报告人简介: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理学博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召集人
3月10日, Women in Fusion (WiF,聚变女性)国际组织举办线上研讨会(webinar)活动,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聚变科研机构的女性科学家,包括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日本核融合研究所(NIFS)以及韩国的聚变能源研究所(KFE)等。 王晓洁研究员代表等离子体所女科学家团队作了题为“An Introdu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Culture Diversity in ASIPP”的报告,介绍了等离子体所的女科学家团队以及在聚变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示了等离子体所的多元文化环境和科研氛围。本次活动展示了女性科研人员在聚变事业中发挥的光和热,大大弘扬了新时代的科研精神
11月18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9年拟优先支持11个方向,国拨总经费2.7亿元。 2019年,本专项将以聚变堆未来科学研究为目标,加快国内聚变发展,重点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大规模理论与数值模拟、CFETR(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关键技术预研及聚变堆材料研发等工作,继续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和美国TAE技术公司携手,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实现了氢—硼聚变实验。研究团队表示,尽管最新试验没有产生净能量增益,但它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可行性,使制造更清洁的聚变反应堆成为可能。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记者12日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获悉,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聚变裂变混合堆项目,已完成了混合堆总体概念设计及Z箍缩聚变堆芯、次临界能源包层等概念设计,正进入实验堆的关键技术研究阶段。 可实现聚变、裂变、造钚和造氚等核反应相互支持的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具有安全可靠、资源持久、环境友好、防止核扩散等特点,由于其在铀循环利用中,可将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也被誉为“千年能源”。 在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支持下,目前该所混合堆团队已完成了混合堆总体概念设计,及Z箍缩聚变堆芯、次临界能源包层和燃料循环等主要分系统的概念设计,并于今年通过国防科工局组织的项目现场验收,技术指标体系全面满足预定要求
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工程已在法国开始装配,将复制太阳内部反应以创造终极清洁能源。 位于普罗旺斯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简称为ITER)计划于2035年开始输送能源。 核聚变工程是通过重氢原子碰撞形成氦,反应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仿照恒星中心自然的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