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在使硕士班学生了解、熟悉,以非数量化方式诠释资料的历程;具体而言,透过由访问或观察所获、既存文件与统计数据等各种原始资料,发掘其中所含摄的概念和关系,组织成一个理论性的架构。因此除提供修课学生诸如深度访谈、焦点团体座谈及参与观察等研究策略的使用时机及进行技巧外,并特别着重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期能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本质,提升学生鉴赏及批判相关文献的能力。
“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该观察那些面向?应该搜集那些资料?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如何判读资料?该如何整合?怎么下判断?” 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如何去了解社会现象?去耙梳其中复杂的脉络关系?又如何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了解社会现象,必须在某种严格界定的参考架构中进行。其中,除了相关的理论指引外,更需要一套合乎科学的方法来搜集、分析资料以获得有用的资讯。 简单而言,社会科学研究法乃是针对问题而寻求答案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逻辑思考的训练。社会科学研究法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更是吾人追寻知识的思考架构。换言之,吾人是有系统地使用这些方法来了解所谓的“事实”。社会科学研究法这门课希望能达到下列目标: 一、 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与重要性。 二、 探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三、 明了调查结构设计之作用。 四、 观察方法的应用。 五、 资料分析方法之掌握。
=================================
毕恒达,2005,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的枕边书,台北:学富。
柯志明著,2003,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台北市:
群学出版社。
张英阵校阅,2000,质化研究与社会工作,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