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天在“2017台北国际机床展”中展示“智慧制造系统”,工研院表示,这套系统搜集大数据,并结合多种软硬技术,让跨厂区的各项设备彼此对话,并做出聪明决策。

未来制造业将走向少量多样、大量客制化的趋势,工研院今天将智慧制造的生产情境搬到机床展现场,并结合制程参数规划与制程优化、生产排程、主轴监控、稼动率监控、可视化虚拟工厂、多种类工件线上即时量测以及各生产环节的大数据搜集,带领国内厂商跨入生产弹性化与智能化。

工研院智慧机械科技中心主任陈来胜指出,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来,世界各大制造业国纷纷提出智慧制造发展规划,同样适用于台湾制造业少量多样的生产趋势,从自行车零组件、电子零组件等,供应商所需生产的样式往往多达数十、数百种,使得传统以人工生产排程、人工检测的老方法越来越受挑战。

陈来胜指出,如何让既有设备发挥最高产能,进而满足每张订单的交货需求,有脑袋又能彼此沟通的制造系统成为关键;而“智慧制造系统”就是结合多种软硬技术,让跨厂区的各项设备有彼此对话并做出聪明决策的能力。

他说,工厂里的机床、机器手臂、无人搬运车、甚至零组件如螺丝、马达、齿轮、轴承都具备感知、执行任务的能力,更进一步做到设备彼此之间即时沟通、即时回馈与修正,以规划厂区内最有效率的生产模式。

有了这些系统性的整合技术,可在不扩张生产设备前提下,协助制造商整体产能及检测效率大幅提升,提高供应链生产效率,缩短产品交期。

陈来胜说,工研院首次以情境式展示智慧制造系统,让多样化接单的制造商能够用这套系统做出最聪明的生产排程,并在每个工件上建立生产履历,加工的同时回馈加工参数,若发现误差,可在下个工件加工前先进行优化补偿,并将产线数据上传云端,汇入品质管理系统进行跨厂区整合,完成机台通讯串联技术。

这套智慧制造系统的“可视化虚拟工厂技术”,甚至可让管理者可在同一视窗监控远在台湾各地甚至大陆、东南亚厂区里的各项设备,进行远端加工排程与设备稼动率监控等,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