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栏】批评年轻人“无品”却忽略仿效对象 东九汇基校长:先做“有品家长”

▲ 郑校长建议,要培育出“有品孩子”,我们先要培育自己成为“有品家长”。

今年我接受了教会的委托,为家长设计一个主日学课程,名为“有品家长”。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惟有努力备课,希望不会辜负教会和家长的期望。在反思品格培育这个课题时,我要问:品格是如何养成的?培育品格是要改变外在的表现,抑或要转化内在信念和价值?我相信“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所以要成为“有品家长”,必须先整理自己的价值系统,才能有贯彻一致的外在行为表现。

我们容易对年青一代指指点点,批评他们“无品”,却忽略了原来我们是他们重要的仿效对象。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系统决定事情,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究竟我们是诚信优先,关系优先,抑或利益优先,都会影响我们的决定,而孩子们看到我们做决定的过程,会被“教育”,继而建立出他们的价值系统。所以,若要培育出“有品孩子”,我们先要培育自己成为“有品家长”。

优先级反映内在价值观,先反思优先级帮助我们厘清和巩固每个决定背后的价值取向;而品格往往在人际互动中展现出来,而这些互动又会衍生不同的处境,去挑战我们的品格和行为;内在动机比外显表现更为重要,能长久维持好的品行;父母是孩子品格建立的第一模范;最后,我们要由指导孩子做决定,有序进展到授权孩子做决定,并与他们共同承担决定的后果。

诚然,品格培育是一个漫长,却影响一生的过程,值得我们耗费心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