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晓天(化名),升上小一后情绪转差,家长不太理解孩子的状况,因此安排他到中心接受游戏治疗。由于晓天很难用说话表达自己,社工尝试从游戏中了解他,协助他疏理埋藏在内心的情绪。

晓天常常创作相同的故事内容: 他把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排在一起等候,当飞机失事撞毁时,车队即时出动救援。他井然有序地把每一架车放在不同位置,直至救援行动成功。

他不断重复“等待、失事、部署、救援”,后期他更会加入一些积木和椅子,令救援过程更具挑战性。其实孩子重复又重复做相同事件,正是他们整理思绪和学习新事物的内化过程。

假如游戏是沟通,玩具是语句, 究竟晓天表达了什么呢﹖

以我的理解,纵使只有六岁,晓天面对生活上或学业上的难关,他仍然有一颗纯真和坚韧的心。当他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救援行动,无论失事现场或救援车队,都是他内心不同部分的呈现。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下,他慢慢地整理内在挣扎,思考各种方法去帮助自己,建立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当晓天妈妈听完社工的分享,眼泛泪光,说:“好多人都话阿仔有问题,令我坐唔安瞓唔落,当阿Sir你话‘晓天系得既,我哋要明白佢,要俾多啲信心佢’,我第一次明白阿仔嘅心情,松咗一口气,多谢你……”

每个孩子都有自愈能力,也有属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