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调查称受访市民误解流产成因 倡加强社区支援及教育 (14:58)

据卫生署数据,2018至2020年间每年平均约有1.5万宗流产个案。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今日(3日)发表一项本港市民对流产或失胎认知的研究,发现不少公众误解流产成因,超过9成受访者误以为长期压力是直接构成流产成因之一,约65%及57%人误以为做剧烈运动或搬运沉重物件会直接导致流产。负责研究的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系主任陈凯欣指,研究反映公众对失胎认知不足,容易误将事件归因失胎父母,加重他们在哀伤期的心理负担及社交困难,建议政府为失胎父母提供更多社区支援,并加强公众对生育健康的认识。

团队于今年5月经网上问卷形式访问了913名成年人,当中约8成教育程度为学士或以上,近3成2为学生,约5成4有全职工作,约2成人称伴侣或自己曾经历流产。调查显示,约6成人正确理解本港流产几率为10至20%,但仅37.6%认知流产的法定定义为怀孕24周或以后失去胎儿。调查亦问及市民对流产的态度,约3成人安慰流产亲友时会说“至少你还有其他你爱的人”,2成6人会说“你还年轻,将来再有怀孕机会”,约1成2会说“也许这是最好的安排”。

陈凯欣指,不少市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误信没有通过科学考证的流产原因,令孕妇误以为怀孕有很多忌讳,惟流产事实上大多涉及子宫或子宫颈问题、染色体异常等医学原因,而调查中不少市民常说的安慰说话皆带“诠释性”,反令失胎父母难堪,或令他们不停回想怀孕期间自身行为而内疚自责,建议应以“感知性”说话安慰和鼓励,如“哀伤是正常的”、“你的孩子知道你是爱他/她的”。

陈亦指,现时医院内为经历流产的父母的支援做得不错,但出院后社区支援甚少,建议当局发展可无缝衍接支援架构,研究团队获马会捐助,推行为期3年的先导计划,为流产父母提供心理及社交支援,包括建立网上失胎支援平台、社区教育、专业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