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现今高举自我的社会,这句话可说仍是很多人行事为人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可能听过《圣经》经文“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二十35),虽说有余力或时间去帮助人,确是令施予者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但我们却难以见到施予者有任何具体实质的回报。那么,白白付出哪会有福气呢?

心理学家阿当格兰(Adam Grant)的人际间施与受互动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他将人际互动的角色分为三类:索取者(Taker)、配合者(Matcher)和施予者(Giver)。索取者是将个人利益放在别人之上,当事情结果对他有利,会策略性地提出协助;配合者是尽力保持双方的付出和接受是均等的,并强调公平;施予者则愿意付出比收获多,帮助别人时不望回报。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都会有不同的取态,因此我们都拥有上述三者的特点,只是比重不同罢了。猜猜哪种人在事业上最有机会爬上成功阶梯呢?

格兰在工程、医疗和零售界作了仔细研究。结果显示施予者占了阶梯的最低层,付出比收取多,自然较易吃亏;但最优秀和成功的工程师、医生和销售员原来同是施予者,究竟原因何在呢?潜在联系(Dormant tie)指一些之前曾合作过,但已断交多年的人际网络。由于曾合作,再见面时已有一份信任和熟悉感。相对于平日经常合作的关系(称为“强连系”,Strong tie),更能提供新的想法和意见;加上施予者的慷慨令人留下好印象,这些重新接上的联系往往能带给他们很多帮助。

除了在工作上取得成功之外,施予者在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各方面还享有很多益处。科学家也发现,施予会令身体产生一种催产素(Oxytocin),令人感到温暖、幸福和亲密,想付出更多和更具同理心。同时,接受施予的人,体内的催产素也会上升。施予的人,就像把石块扔进池中,产生了深远的涟漪效应。这个德性循环延展了助力的气氛,将它愈传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