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金曲奖今(21)日登场,不过今年新增了“**华语”奖项并移除“**国语”奖项,原民基金会也在脸书揭开背后原因。(图/取自pixabay)
第32届金曲奖今(21)日于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盛大登场,今年新增了“**华语”奖项并移除“**国语”奖项,也是金曲奖29年来首次没有颁发“**国语奖”的一次。不少人关心金曲得奖人外也对此感到好奇,至于为何这届金曲奖没有“**国语奖”,原民基金会也在脸书揭开背后原因。
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原民基金会)在脸书指出,金曲奖在1990年开始举办,其实第1、2届的奖项名单中也没有“国语”的名称,直到1992年的第3届才出现,同时也是这届开始有了“方言”的相关奖项。到了2004年的第14届,“方言”的名称不再出现,而开始有了“原住民语”、“客家语”、“台语”,以及原本的“国语”等各奖项。
原民基金会接着指出,一直以来,金曲奖的国语奖项备受争议,其中焦点就在所谓的“国语”不该等于“华语”,但是摊开金曲奖历届得奖名单,只要是国语的奖项,多是颁给华语为主的作品,这样结果也让外界认为,具有流行音乐指标地位、并强调多元性的金曲奖,更应该展现对不同族群语言的尊重。
原民基金会说,2019年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明订所有族群的母语都是“国家语言”(包含手语)。今年1月文化部长李永得正式宣布,金曲奖将把所有“国语”奖项名称,全数正名为“华语”,以尊重并维护各族群的主体性。 李永得也说“国语不再叫做国语,因为我们全部的地方语言都叫国语”。
原民基金会也提到,1940年代国民政府来台后,推行独尊华语的“国语政策”,禁止台湾所有族群的母语,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解禁。这段约40年被禁说母语时期,是许多语言如今濒危的主要原因。走过从前的威权历史,如今面对不同族群语言,不再独尊单一文化,而是尊重多元文化;金曲奖这次的改变,有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编辑:杨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