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记者/林扬程报导“左三圈、右三圈,脖子动动、屁股扭扭、大家一起来做运动!”育仁启智中心里的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随着音乐节奏而起舞,平日安静的小文也高兴地参与活动,手足舞蹈地大声唱歌,一旁的老师和家长看到智障儿小文开心参与活动的情形更是高兴与欣慰。

民国六十八年成立的天主教育仁启智中心,以辅导三到六岁学龄前心智障碍儿童为主。教育方针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加强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课程上更设计个性化教学,有音乐治疗、语言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课程,增进智障儿的认知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就学做充实准备。

育仁启智中心辅导老师蔡依蓁说,音乐治疗的课程帮助很大,透过音乐舞蹈的训练让孩子能活动身体,增加感官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更适应团体生活。另外安排智障儿和一般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能使智障儿和他人建立互动关系、更能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同时蔡依蓁也表示,安排智障儿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提供智障儿更多的启发是育仁启智中心努力的方向。“混合教学”目标在于给予智障儿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正常的社会行为。育仁启智中心上午将智障学生安排在幼稚园中与普通小孩在一起学习,下午再转回到特教班来做认知教学、生活训练。

透过这样混合教学,智障儿小文从不会吃点心、随时需要人照顾的情况,进步到已经可以和普通儿童一起上课,可以自己吃点心,自己照顾自己。小文的妈妈表示,混合教学让小文封闭的个性改善很多,现在小文还会主动要去找朋友玩。

蔡依蓁说,启智教育的起步越早越好,对智障儿而言,幼儿时期的启智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基础打得好,以后教育的过程才能顺利。而智障小孩的个别差异相当大,每一位都是相当独特的个体,因此更要重视个别化的教学。

“正常的眼光和接纳的心”是蔡依蓁照顾心智障碍儿童后的感触,她说要让孩子在正常环境中学习,而不只是在一个被隔离、受保护与宽容的环境中。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有固执、不能变通的行为,而育仁启智中心的混合教学就是为打破这种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