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就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是指没有任何营运或商业计划,纯粹只是利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所募得的资金,来收购私有企业,让后者能迅速公开上市。这与耳熟能详的“空壳公司”如出一辙。然而,SPAC在2020年成为美国金融圈的新宠儿,有248家SPAC破纪录募得830亿美元。本文作者长期观察这类金融操作手法,从她的角度看来,一切不过是空壳公司的历史重演,今日的荣景,可能就是明日的泡沫。

担任纯粹储存执行长之前,迪特森没有领导过任何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但他仍带领团队,在市场环境并不特别有利的情况下,审慎衡量成为上市企业的风险与优势,找出最适当时机。他在本文阐述影响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

研究显示,当前新创企业的成长速度,约是十年前的两倍。目前,科技新创企业争相定义全新的产品领域,单单募集到更多资金,并不足以在这场竞赛中获胜,但太快或太晚上市也可能会限制长期的成功,对“独角兽”来说也是一样。

社会上公共监督的力量扩大、股票选择权的吸引力降低,以及华尔街持续强烈的期望,对一家曾经十分成功的上市顾问公司来说,已造成实际上的损失。然而,私有化就会是解决之道吗?对此,公司陷入正反意见的辩论之中?

语言反映了文化,因此,我们最常运用的词汇,透露了我们的优先事项常会有变动。

2004年,Google宣布股票准备公开上市时,大家都注意到它不按牌理出牌的上市策略。现在,来看看它是怎么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