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值轻松实现了“过亿”!桂林高尚镇不简单
金满田园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玉米喜获丰收。 阳成斌 摄
村民在收割水稻。 李悦嘉 摄
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
今年,兴安县高尚镇23800亩早稻迎来了丰收。作为农业大镇,高尚镇通过循环农业稳定和轮种模式,造就了一年四季皆有“丰收”的盛景。
2022年,高尚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4800亩,农业产值轻松实现了“过亿”。如何借“丰收”之笔,写好“增收”的故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高尚镇不断探索的发展之路。
一年四季有“丰收”
金秋十月,兴安县高尚镇金满田园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遍地铺金,稻穗飘香,一阵阵机械的轰鸣声与农民交谈声相得益彰,共同谱写高尚镇水稻丰收的“进行曲”。
“高尚镇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84800亩,预计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1600吨,其中,早稻播种面积约23800亩,产量达9505.6吨。”高尚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唐磊介绍。
在稻谷收割的同时,高尚镇近万亩甜玉米也陆续成熟上市,进入采收期。在高尚镇江东村的玉米地里,一人高的青翠玉米随着风轻轻摇晃,让人感到格外惬意。一大早,村民葛昌瑞与家人提着编织袋开始了一天的采摘。他们熟练地将玉米一个个掰下,放进腰间的编织袋里,不一会,袋子就装满了。
甜玉米是高尚镇的特产,这里出产的玉米香甜可口。沿着兴阳旅游公路往前行驶,沿路5公里,两边全是大片的玉米地。
据葛昌瑞介绍,由于今年6月降雨比较多,造成高尚镇的第一茬玉米有点减产。所幸在镇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虽然今年第一季玉米比去年成熟季稍晚一些时间,但收成也还不错。“等这批玉米收获完后,就会马上种植第二批玉米。”
通过近半年的观察,记者发现高尚镇的种植品类多,丰收的“风景线”也拉得比较长。“高尚镇按照‘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的思路,形成了稻米菜花肥的循环农业稳定模式,探索出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型农业。”高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建说,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同时,结合不同季节和不同农作物的特色进行轮种,能将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1月至3月,高尚镇油菜花、甜菜芯、马铃薯生长、丰收,4月至6月播种甜玉米、豆角、辣椒、西红柿、水瓜、丝瓜、南瓜、水稻,8月播种第二季甜玉米,6-9月以上农作物陆续丰收。11月播种第三季甜玉米。”彭建说,高尚镇固定的循环模式为水稻—玉米—菜花(油菜花),轮种模式为西瓜,茄子(或者辣椒西红柿),豆角(或者甜玉米花生水稻菜花等),套种模式主要是玉米套种大豆或者红薯。
要丰收也要增收
2022年春节前,桂林蔬菜价格迎来一波“高潮”,部分蔬菜价格甚至一度超过了肉价,许多菜农也凭借这场“市场波动”小赚了一笔。高尚镇3600亩甜菜心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段,每天的收购量都在上万斤,村民排长队卖甜菜心成为了当地的“盛景”。
唐磊向记者介绍,2022年春节前后,甜菜心市场收购价每公斤在2.4到3.6元,亩产值在1.3万元左右,为17个村(社区)2400余户农户共增收4600万元左右。
“甜菜心的热销并不是个例,高尚还盛产甜玉米、茄子、豆角、丝瓜、苦瓜、南瓜、辣椒等,不用出村就能卖完。”该镇西河村委支书、主任唐桂华坦言,高尚镇农业产业经历的发展过程,让许多村民从纯粹的农民变成了“新农民”。
“2008年,我才回到村里收购辣椒,刚开始规模不大。高尚真正开始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是在2010年以后,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大家意识的变化,要发展产业,成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唐桂华说,2010年前,村民大多数还停留在小农思维中,到了冬天,成片农田空闲出来,大家满足于打牌、串门、喝酒,整天无所事事。
“靠天吃饭”是传统农业最贴切的形容,也是过去农业生产模式的局限所在。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生产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在唐桂华看来,这个转变首先就是跟着市场的“节奏”走。最早,高尚西红柿红火过一段时间,随着西红柿市场不景气,大家就换成了种植市场价值高的茄子,然后又是甜玉米。“把心思放在种植上以后,不仅面积扩大了,作物的品质也变好了,市场自然也会让本地经济‘活’起来,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思维转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有主导这一切变化发生的主体。一直以来,高尚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农民发展种植的积极性。
“过去种一亩田稻谷可能就够自家吃,赚不到钱。而把土地流转出去,其实一亩田每年也只有几百元而已。现在政府通过耕地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大豆玉米带状重合种植补贴等,每亩田光补贴都有300元左右了。”彭建说,通过一季水稻,三季玉米和油菜花的轮种模式,一年下来每亩田能实现八千到一万元的产值。
彭建介绍,高尚镇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甜玉米种植面积(含复种)达8万多亩、大豆1500亩。目前,该镇除水稻和玉米种植外,还发展了柑橘、柚、优质桃类2.1万亩;食用菌80万平方米;果蔬5000多亩。“如今,高尚镇农业产值轻松实现了‘过亿’。”
从“细节”处着手寻找“商机”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经济结构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具有重要意义。显然,仅仅凭借田地产出的“初级产品”还远远不够。
作为农业大镇,高尚镇也存在农业产业链条不健全的情况。“比如没有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不能充分体现农产品附加值,也就无法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高尚镇党委书记石峰志说,眼下,高尚镇正围绕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并探索一个更大的发展格局。
简单来说,通过不断从“细节”处着手,任何资源都有可能会转化成“商机”。
高尚镇广泛分布有甜玉米种植,相应的也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对村民来说,它只能是燃料和低效转换的饲料和肥料。朱名军是高尚镇第一个关注到这一情况的人。“高尚镇每年都有四五万吨玉米秸秆,以前就是焚烧,后面不给烧了就堆在田里。”朱名军说,因为年轻,他经常全国各地到处跑,在一次偶然中接触到了青贮饲料。“当时我就觉得找到了商机。”2015年,朱名军在高尚镇办起了第一家玉米秸秆加工厂。
“场子不大,所有投入在30万元左右。开足马力的话,一天能生产一百吨青贮饲料,每吨的价格在420元左右。”朱名军告诉记者,最初发展玉米秸秆加工,村民并不“配合”。“很多人不想浪费劳动力去砍,我们就请人去帮他砍。还有老人不方便拉来卖,我们也上门去收。这样大概持续了半年,村民就接受了这种模式。”朱名军说,现在秸秆的收购价在一毛二到一毛八之间,一年下来,村民通过卖秸秆,基本上玉米种子、肥料等种植成本就回来了。
如今,除了朱名军的加工厂,高尚镇的青贮饲料加工厂还有三家。该镇生产的青贮饲料卖到了湖南、湖北等地,销售情况也比较顺利。此外,朱名军也注意到高尚镇正在引进良种牛繁育基地,未来,本地加工的秸秆可能会实现本地“消化”。
除了利用玉米秸秆加工青贮饲料外,高尚镇还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将“多余”的玉米笋进行加工、包装销售。“最初大家对玉米笋还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能吃。随着网络慢慢普及,它也作为一种新型的蔬菜,在很多大城市里走红了。”该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蒋永宏告诉记者。
甜玉米细小又嫩的果穗,去掉苞叶和发丝,切掉穗梗,便是小巧的玉米笋。“对于村民来说,玉米芯就是‘废物’,通过加工,玉米笋可以煲汤、凉拌或者清炒,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蒋永宏说,不仅是玉米笋,他的公司还会进行白果脆、果蔬罐头等深加工。“反正高尚产什么农作物,我们就能想办法加工,形成价值。老百姓也能最大程度得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