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梁志龙,曾任本溪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年逾耳顺,心如而立。他人嗜酒如命,此人则见酒忘命。尝自赞曰:喝得热酒,坐得冷板凳。主持和参加过三十余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市相关奖励,出版过《沸流集》等学术专著。

本溪山菜谱

原创:梁志龙

再序

前年写了35则本溪山菜,陆续在《洞天周报》上发表,编辑王葳女士邀请著名画家李维先生配图,为拙文增色多多。后来,我把写过的本溪山菜合并一起,交给了赵丹先生,由他分作上、下两期,在《印象本溪》公众号上发表,目前阅读量已达3.4万,为我始料不及。这个数字鼓励了我,于是又写了数则本溪山菜。

山菜,过去的人们很少吃它,它是饥荒之年的充饥之物,尽管它富含的物质有益人体,但问津者寥寥。

明代关注山菜野草的人多了,因此有了这方面的著作。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就写过一本《救荒本草》,记录了许多可食的山菜。写过《咏喇叭》的那个散曲作家王磐,也写过一本《野菜谱》。这书我没有读过,据汪曾祺老先生说,书中收录52种野菜,都是作者“目验、亲尝、自题、手绘”。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入的山野之菜更多,书中注重野菜的药用价值,很少言及可食与否。

现代人讲究养生,大鱼大肉少吃或不吃了,却喜欢上了山野菜,过去穷人吃的东西,富人也把它当作了野珍。贫富差异,没想到在野菜上面消灭了。

我们不该把本溪山菜仅仅看作野蔬,现在,已有数种山菜进入了本溪酒店的菜谱之中。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开发本溪山菜,让它成为本溪餐饮的拳头产品,成为本溪旅游业的另一个品牌。

对了,我有一位网友对我说,料山菜的时候放点盐,山菜的绿色不减。

临末,谢谢王葳、李维、赵丹,谢谢各位读者。

36、枪头菜

输入

写过枪头菜,但这种叫做枪头菜的山菜,不是我写的那种。

过了五一,街上多了卖山菜的农妇。本来想买点刺果棒,料了冻了,留待冬天吃。一个农妇背着沉沉的挎肩包,在街边卸下,打开,里面都是山菜。她说,她刚从山上下来。

蹲在街旁看她挑菜,同样品种的放在一起,有刺果棒、山糜子、荞麦苗,猴腿等,突然发现她从包里拿出的一种山菜,我不认识。于是赶忙问她,她说,是枪头菜。

有位妇女过来买山糜子,顺便问她枪头菜多少钱一斤,她说,6元。这位妇女认识枪头菜。又过来一对老年夫妇,他们也认识这种枪头菜。问他们枪头菜的吃法,都说料了蘸酱吃。

于是买了一斤。

这种枪头菜较为粗壮,圆茎,直立,茎中空,茎外有筋脉一样的纹络,茎和叶的颜色多为绿色,有的局部为浅紫色。叶片呈心形,极似时下女孩子们用两只手的拇指和二拇指,圈拢成的心样。叶缘有细密的小齿。顶部叶片聚拢着呈尖状,枪头一名,可能源此。细看,顶部叶片上有绒绒的白色毛毛,扒开尖尖处,内里绒乎乎的毛毛更多。

有人告诉我,这种菜还有一个名字,叫铧尖子,那心形的叶子,就像犁铧的尖部一样。

它的形状和大耳毛很相似。

料了,然后用水拔了一宿,第二天吃它,好苦啊。剩下的继续水拔,晚饭做了一道枪头菜炖肉,吃那肉,也有了苦味。嗜苦者尝尝,一定过瘾。

用手机下载的形色软件拍照,辨识一下它的学名,给出的答案是橐吾。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它是菊科橐吾属,学名叫蹄叶紫菀,或叫蹄叶橐吾,主要的医药功用为止咳化痰。

37、山胡萝卜缨子

输入

这种山菜下来的早,还没到五一节,街上就有卖的了。

这种山菜长得酷似胡萝卜缨子,名字前边加个“山”字,表明它是山里野生的,以此区分种植的胡萝卜。直根肉质的蔬菜,有些长在上面的茎和叶,状如缨子,因此名字中多有“缨子”这个词汇,胡萝卜之外,还有萝卜缨子、芥菜缨子,甜菜缨子等。

山胡萝卜缨子的茎和叶,与小叶芹有点相似。

种植的胡萝卜缨子很少有人去吃,一般拿它喂兔子、喂猪,而这山胡萝卜缨子就不一样了,它有浓浓的野芹菜的味道,喜欢吃它的人很多,可以包馅,可以炒吃,可以凉拌。凉拌加点蒜末,味道更佳。

它喜欢生长在山沟阴湿地带,常常“聚族而居”,成片生长。高高的莛串起来了,依然很嫩。莛中空。莛和茎的下部分,有的是紫色,挺好看。

山胡萝卜缨子学名叫峨参。

38、小皮袄

输入

我在一篇回忆五女山考古发掘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小皮袄,这种野菜多生长在山路旁边,因此我们调查五女山古道时,它常常成为指示性的植物。我们在大山里一边走,一边吟诵自编的歌谣:“欲将古道找,先看小皮袄。”回想那时,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小皮袄的叶子宽肥,有点像驴蹄子,因此又被叫做驴蹄菜。长在山路旁树林里的小皮袄,一片一片的,阳光照过来,嫩绿嫩绿的叶子,有了透明感。它的茎呈扁圆状,多有分枝,茎上附着白色的茸毛。

五女山考古发掘时,桓仁电视台设在山上,没事的时候,台长老董就在山上转悠着采山菜,小皮袄可以食用,就是老董告诉我的。他说,小皮袄采回来,最好是水料后晒成干巴菜,冬天泡开了再煮,蘸着鸡蛋酱吃,劲劲道道的,有嚼头。

我采回来一些小皮袄,去了叶,留下茎,料了,水拔了,趁着新鲜劲吃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留在舌齿间的,却是一种水灵灵的鲜味。

山上小皮袄很多,采的人很少。

小皮袄的学名好奇怪,叫和尚菜。

39、大落豆秧

输入

大落豆秧的“落”,在这里读“涝”或“捞”,不读洛。

圆茎,中空,团叶,叶尖和茎下泛淡紫色。

看上去嫩嫩的,采下来,却已经老了。

40、小落豆秧

输入

椭圆形叶,对生,茎为四棱形,分枝较多。茎端有细细的卷须,初,自己独立,过了夏日,便攀附着附近的植物生长,入秋,开紫花,结很小的豆荚。学名叫大叶野豌豆,然而那叶子真的不大,一般长3厘米,宽2厘米左右。

山坡上,山地边,山路旁,灌木棵子里,都有它的身影。

嫩时采尖部,可食。

味道不佳,采食者甚少。

41、野鸡膀子

输入

它是蕨类的一种,学名叫荚果蕨,也有人把它叫做青广东。

生性喜阴,多生长在山间水湿处或山溪旁。

丛生,一根根扁茎挺起来,两侧对生羽状叶,叶缘有齿,顶端回卷,放开来,活生生的一根根绿色羽毛,于是人们把它叫做“野鸡膀子”。它具有的黄瓜一样的味道,采时就能闻到,如果你把它放在手里,轻轻地揉搓几下,扑鼻而来的清香,浓浓的会迷醉了你。

我炒过一次野鸡膀子,炒后,那清香却不浓郁了。我想,如果凉拌,也许保留的原味会更多些。

另外,还有一种山菜也叫野鸡膀子,但不是蕨类。

42、山把尺

输入

好多年前,我们在桥头镇三道河村发掘青铜时代望海楼遗址,遗址位于山坡上,满山坡都是野花野草,发掘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去掉遗址上的这些野花野草,然后布置发掘探方。在铲草过程中,有个民工指着一种野草告诉我,这是山菜,叫山把尺。

已经进入了初夏,山把尺长得没膝高了。一根粗如拇指般的主茎上,分出了许多枝枝叉叉,狭长的椭圆形叶子,挺厚实,与冬青的叶子仿佛。

尽管山菜已经过喷了,我还是掐了许多尖尖,带回了驻地。厨师用大火把它料了,吃起来还是挺嫩的。

有人帮我查了一下山把尺的学名,说它可能是长蕊石头花。

43、驴夹板

输入

很早就认识这种山菜,但很少采它,它不好吃,味苦。

山坡、山岗、山地边,都能见到它,丛生,一般是两两相对,茎直立,叶为长长的椭圆形,尖部如矛,叶中心那根脉,由茎部而来,明显凸起,向上,渐淡。辽东地区战国至汉代初期,流行一种叶脉纹铜矛,与这驴夹板的叶子很相似。

这山菜又叫驴耳朵,民国时期出版的《凤城县志》说:“驴耳朵,每茎二叶对生,形如驴耳。”这个名字更贴切些。

44、黄瓜香

输入

大冰沟有一块巨岩,酷似毛公,前去考察后,走在下山的路上,看见山坡上生长着许多山菜,有大耳毛、大叶芹、猴腿等,顺手采了几棵。一位姓李的同行人看我对山菜感兴趣,于是指着一棵小草告诉我,这也是山菜。

我不认识。

细细的茎挺起来,约有半尺高,茎的上部有了叶,那叶子无柄,在叶腋里,又生出了茎和叶,叶子是长披针形,叶面有筋脉,形状特像竹叶。

老李把这棵山菜掐起来,让我放在嘴里嚼嚼,哇,好清香的黄瓜味。

他说,这山菜叫黄瓜香,学名叫黄精。他又说,他小时候是在山里长大的,每到春天都要采山菜,有些山菜采下来就可以嚼着吃,比如这黄瓜香。

民国时期出版的《凤城县志》说:“黄瓜香,叶尖长,多锯齿,味同黄瓜,故名。”

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老李大学读的专业,就是植物学。

45、茄子秧

输入

老李告诉我这也是山菜,俗称茄子秧,其实就是山薄荷。

茎较细,用手指轻捻一下,感觉这茎是四棱柱状。披针形叶,背面叶脉清晰。放在鼻子下面轻轻的嗅嗅,薄荷味很浓。

老李说,这根是紫色的,于是拔出来,果然。

根的粗细如茎,很长。

46、鞭哨菜

输入

沙参的秧苗叫鞭哨菜,穿龙骨的茎也叫鞭哨菜。

穿龙骨也叫串地龙,根状茎可入药,具有镇咳平喘、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在山地考古发掘时,发掘区域内常常见到穿龙骨,乱石格子中尤多。民工清除杂草,顺便就把穿龙骨根茎挖出来,放到一边,留作药材。根茎在地下横着生长,波波折折的,皮脱落处,暴露出根内的黄色。他们告诉我,穿龙骨的嫩茎也是山菜,当地叫鞭哨菜,可以吃。于是帮我采了一大把。

穿龙骨是草质缠绕藤本,嫩茎犹如须子,细细的,颜色由下向上,浅绿变为嫩黄。尚未展开的叶子,依附在茎旁。茎下端展开的叶子,很小,形状有点像枫叶。

这种鞭哨菜最好的吃法,是用热水料了,切成寸段,和肉丝同炒。

吃起来脆生生的,别有一番滋味。

47、山窝苣

输入

山上有这种植物,野地里也有。

独茎,植物学上说它的叶子羽状全裂或深裂,看那样子与婆婆丁相似。好多年前在桓仁发掘米仓沟壁画墓,我们住的那户人家的菜园子边上,生出了几棵,主人没有当做野草拔掉,就让它那么长着,很高了。偶尔,我们从那上面劈下来几个叶子,蘸酱吃,有点苦。

《辽宁中药志》说,本溪地区还有翼柄山莴苣、毛脉山莴苣,我没有见过,或者见过了却不认识,在此只好从略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