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山多地少,人均耕面积1.36亩,为“十三五”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4户986人,2016年有24户102人实现脱贫,2017年有60户248人实现脱贫,2018年有86户328人实现脱贫,2019年有8户29人实现脱贫,今年计划脱贫8户16人,实现所有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

东安村第一书记韦祯烨介绍,东安村共有耕地面积3208亩人均耕面积1.36亩,土地石漠化严重,种植业无法形成规模。近年来,东安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养殖业的计划,并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目前养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公司+农户”养鸡户93户,建有8000-10000羽规模养鸡场143个。全村活鸡存栏量129万羽。养羊户25户,存栏约1300头。

东安村开展鸡、牛、甘蔗和板栗“3+1”特色产业。通过落实“一户一增收”产业奖补政策,发挥3名致富带头人的带头引领作用和4名产业指导员的协调指导作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覆盖率,目前覆盖全村98.1%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至2020年,建立村集体经济肉鸡养殖扶贫产业园,包括8个鸡舍,年出栏16万羽,养殖户均增收6万元/年,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元。

东安村第一位开展养殖肉鸡行业是致富带头人余运欢。余运欢养鸡经验已有11个年头,余运欢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管理鸡舍,全村已有76户人口在他的带领下学习规模化养殖肉鸡,东安村建立东安村村集体经济肉鸡养殖基地。

每天清晨,余运欢与妻子就来到山头查看鸡群状况,需要补打疫苗时候,余运欢便请求多家贫困户帮助,不少贫困户通过劳动,了解育鸡技术,也生出了打造自家鸡舍的想法。

余运欢说:“教授他们学习养殖技术,再到自己养殖,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贫困户自食其力,创造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思想技术上创收,行动上致富。

2016年,余桂花与余运欢学习育鸡技能,随后建立了自己的鸡舍。2017年,余桂花通过养鸡脱贫摘帽,实现了自主养殖,目前余桂花已有一万只鸡苗,截至去年增收3-4万元。

目前,东安村共有“公司+农户”养鸡户93户,建有8000-10000羽规模养鸡场143个,全村活鸡存栏量129万羽,成为全镇肉鸡养殖第一大村。通过以点带面、提质增效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3+1”特色产业,为农户拓宽稳定增收致富之路。

90后村干实干筑造脱贫梦

2018年,东安村来了一名北大毕业的90后小姑娘来当第一书记。韦祯烨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工作,半年后,主动请缨深入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到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过去了,在韦祯烨的带领下,东安村都发生了令人惊喜的改变,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初的15.52%降至0.72%,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们不断赞许:“我们东安第一书记真的好!”

为了更好的深入乡情,脚踏实地地走乡路,韦祯烨沿着蜿蜒的山路,她逐屯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村里的产业、基础设施、集体经济等发展现状,重点关注老、小、残、病的家庭,白天一边走访一边拍照记录,晚上整理形成驻村日记。韦祯烨用真情驻村,将责任往肩上扛,用实干筑造东安村脱贫梦。

韦祯烨在走访时发现,村里的规模养鸡场在手机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于是,韦祯烨通过走访和与村干沟通,整理出所有养鸡场位置,和规模养鸡户的基本信息和养殖规模。有了第一手数据,韦祯烨立刻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进行研究形成了产业园建设方案。利用“企业+农户”的模式,整合形成规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减少农户独自面对的养殖风险,发展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既输血又造血”的转变。现在的东安村村集体经济已逐渐壮大,绘就富民兴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