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协同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到福田镇荔枝墩村现场调查甘蔗病虫害发生情况,经现场调查发现发病甘蔗叶片上产生白色长条纹,严重的从叶尖延伸至叶鞘,似被沸水烫过,多侧芽,维管束已发红,初步判断是甘蔗白条病。经了解该地区早年种植的甘蔗也有类似症状,但不多。综合分析可能由于该地区多年种植甘蔗,没有注意种苗的消毒处理,同时近期连续降雨湿度大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病。

图片1.png

  甘蔗白条病的病原称白条黄单胞菌,属细菌。在土壤中不能存活,只能在感病寄主中才能生存。蔗种带菌引起下季蔗苗发病,田间主要通过种苗或耕作机具如蔗刀等传播蔓延。甘蔗发病后可长期潜伏。当天气干旱或缺肥或接近开花时便大量出现病状。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蔗种的调运。土壤湿度大或雨水过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病。宿根蔗发病率较高。

  甘蔗白条病分慢性型和急性型。慢性型:在叶片上出现狭窄的白色或乳黄色条纹,沿维管束伸展,条纹可以由一条至数条,长度不等,长者可以和叶片同长,也可以向下伸展至叶鞘。染病较重的植株蔗茎节间变短,茎的节部长出许多侧芽和纤弱的分蘖,这些侧芽和分蘖也出现上述的白色条纹。纵剖蔗茎可见一些变红色的维管束,这些变色的维管束可穿过节间。发病严重时蔗株茎内会出现坏死的空腔。急性型:不表现任何外表病状便突然枯萎,状如严重的缺水或蔗龟为害。枯菱可以发生于一株甘蔗,也可以整丛甘蔗枯萎,严重时可全田甘蔗枯死。纵剖蔗茎,不会发现维管束变色现象。

  目前,甘蔗白条病还没有较有效的防治药物。防治甘蔗白条病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选用抗病品种和从无病田选留种蔗。(2)进行种蔗消毒处理,用50℃热水浸泡种苗2-3小时后再播种,连续2—3代进行热处理,是有效的防治措施。(3)常发病地区或者重病田勿进行宿根连作。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离甘蔗区集中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同时,可尝试选用噻菌酮、噻唑锌、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连续喷施2次以延缓该病发生。(4)注意防止刀具接触传染。在常发病区收获或截种蔗时,所用蔗刀应于使用前后和使用过程中(隔一定时间)用5%到10%福尔马林液或来苏液浸刀消毒。(5)做好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及时追肥,中耕松土,科学排灌,可减轻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