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寻味记
2016年冬,土匀农业开始销售手工红糖产品,去年我们一共销售了5000公斤红糖。为蔗农直接增收近20000元。然而我们常会遇到客户询问:“土匀农业的红糖基地在哪?甘蔗是哪里的?品质怎么样?”这一次,二土哥为您完全开放地展现我们的甘蔗基地。
2017年12月16日早晨9点30分
我们准时从临翔区土匀农业总部出发。
这一次我们将驱车180多公里
奔赴耿马县孟定镇,土匀农业的甘蔗种植基地。
无需去细数一路有多少风光美景。
而且从临翔区到孟定,公路很好,让我们的旅程更加平稳。
然而到达目的地之后,要到达甘蔗种植基地,却有一段只能乘拖拉机前往的路。
从红糖熬制基地到甘蔗基地,10分钟的路程。已经十多年没坐过拖拉机的阿花和小仙仙体验了一把童年“坐着拖拉机去兜风”的乐趣。
许多人一看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想象中的“基地”不应该是田亩宽阔、甘蔗成行成列,员工穿着整齐干净的制服操作着现代化机械在劳作吗?
但那样的基地绝不是二土哥所说的甘蔗基地。
这里位于南汀河畔,潺潺的南汀河水从博尚镇发源,流经临翔区、云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县。千年的南汀河,让沿途形成了许多个平坦肥沃的坝子。
我们的甘蔗基地便在这坝子上。
甘蔗田的四周,是一片沙场,在我们种植甘蔗的这个地方,土壤也以沙土为主。
甘蔗田旁边的滩涂。滩涂表面还是以沙为主,只有到了更深的底层,才有肥沃的土壤。这样的滩涂地在镇康很常见,许多农户将表面浮沙挖掉,然后开垦成为农田,这样的土地肥沃,长出来的作物特别的好。
当我们来到基地时,砍甘蔗的蔗农们已经砍倒了大堆的甘蔗,这些甘蔗很快就会运往榨糖基地,榨成甘蔗汁。
为我们砍甘蔗的有当地的蔗农,也有从缅甸过来打工的缅甸人,尽管国界线将两个国家的人隔开,然而毕竟同种同源,双方的生意、务工合作很多。
砍甘蔗是个体力活,而这些缅甸小伙们也特别吃苦耐劳。他们每人每天要砍接近一吨的甘蔗。在这里,每一捆甘蔗他们可以赚两块钱,每天能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五六十块人民币,放到缅甸当地,是很大一笔钱。这些小伙子们跨越国门,到中国来工作,便能获得丰厚的收入。
想起二十多年前,二土哥的家乡也有不少人出国去缅甸打工,如今,这样的情况是反过来的,不得不说,经过这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越。
砍甘蔗是个力气活,在河谷地带的冬天特别热,站在甘蔗地里,如同身处一个大蒸笼之中,二土哥站了几分钟就汗流浃背,而这些工人们就更不容易。
砍甘蔗要经过两个过程:将甘蔗砍倒,将砍倒的甘蔗削掉甘蔗叶统一扎成捆。
要是在过去,这种工作很容易受伤,然而现在有了一些改良的小工具,让受伤的概率大大降低。
这种砍甘蔗的刀是专门特制的,可砍可削,把手前面的铁片则挡住了甘蔗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划伤。工人们都戴着手套操作,又多了一层防护。
我们让工人们脱下手套检查手的受伤程度,大部分人都没有受伤。一些小工具的运用,让他们能够更流畅的工作。当然,这是今年的第一批甘蔗,工作刚刚开始。甘蔗叶锋利,划一下就是一个伤口,希望这些工人们能够更加小心。
砍下的甘蔗扎成捆,又要搬出甘蔗地,送往熬糖基地。
送我们过来的小拖拉机要运一车甘蔗回去,一捆甘蔗60~80斤,一车可以运10捆左右。
装了甘蔗,拖拉机变重了,车轮陷入沙子里,又要大家齐心协力推出沙滩才能行进。
我们现在回头看看这里种植的几百亩甘蔗。大家应该会发现,这些甘蔗的甘蔗叶几近枯萎,这说明这些甘蔗已经完全成熟。
远远望去,这片甘蔗林很“粗糙”,有些芦苇比甘蔗还高。因为这片滩涂地种植的甘蔗,不打药,不施肥,不除草。
完全地天生天长,这样长出来的甘蔗,才符合我们追求的健康、原生态、无污染的食材标准。
这样的甘蔗每一节都很短,节子细密,说明生长的周期长,生长环境可以说很“恶劣”。
然而这样的地方长出的甘蔗,糖分非常充足,榨汁量少,但含糖量却非常高。
阿花忍不住啃了一节,感觉这甘蔗比起许多甘蔗来说很硬,咀嚼的时候牙齿很费力,这说明甘蔗长得坚韧结实。这里的甘蔗根要钻过沙地,扎根到更深处吸取养分。而且又处于河滩,风大,如果不长出坚韧的身体,很难在这个地方挺直身体。
甘蔗地的种植者尚衣,一个憨厚朴实的傣族小伙,他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里的甘蔗的不同之处。
这种甘蔗品种叫粤糖93159。属于当地种植的一种老品种甘蔗,在孟定多处都有种植,比起其他水果甘蔗、榨糖甘蔗来说,这种甘蔗产量不算高,但是甘蔗糖分非常好。
这些节子多、坚韧耐嚼的甘蔗二土哥非常满意,只有这样的甘蔗,才能熬制出好糖。
近距离拍摄一张,这些看起来并不是很肥壮的甘蔗,才是熬制天然手工红糖的好料子。
为了做对比,二土哥拍摄了一些附近的打药施肥的,专门为糖厂提供原料的甘蔗地。
由于品种不同,这些甘蔗成熟比较晚,现在仍然是郁郁葱葱的样子。
远远看去,这些甘蔗显得高大、整齐,青葱翠绿。然而,这些甘蔗生长周期短,又经过打药施肥,对于其品质优劣,我们不好妄加评论,但是对于重视“野生野长原生态”的土匀农业深山寻味记来说,这样的科学管理甘蔗,尚且不在我们考虑的范畴。
经过打药施肥和人工管理的甘蔗,看上去更漂亮更干净,甘蔗表面还上了一层霜。
掰下一根取个近照,明显发现这种甘蔗的含水量要更高。
相比之下,二土哥更喜欢这些没有打药没有施肥,和芦苇、野草一起长大、蚱蜢和知了在中间自在生存的甘蔗林、甘蔗树。
二土哥想起小时候吃的甘蔗,那个时候的甘蔗并不肥壮,甚至有些枯瘦,然而嚼起来味道极甜。许多年后,当大批量生产的水果甘蔗,榨糖甘蔗满大街都是的时候,二土哥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更多好红糖咨询二土哥:1898831526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