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软绵的味道,一口儿时的记忆——黄耐糕,等你来尝

在奉化街头会听到"阿庆嫂,莫难熬,阿庆哥哥信带到。初一不到初二到,初三夜头一定到。里只抽斗水蜜桃,外只抽斗黄耐糕……"这样的走书。这次,就来讲讲这黄耐糕。

还模糊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在放学的时候,总会有个婆婆骑着三轮车来叫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黄金糕、砵仔糕、黄耐糕、火腿肠、茶叶蛋……""妈妈,我要吃黄金糕!"每次放学我都会缠着妈妈给我买黄金糕吃。有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老师在放学的时候,把我留下,和我妈妈讲了些事情。等我们出幼儿园的时候,我飞奔到那个卖好吃的婆婆地方,说:"婆婆,我要一块黄金糕。""啊呀,囡囡,黄金糕卖光了,黄内糕要不要吃?""黄内糕什么样子的哦?"我问婆婆。只见婆婆指了指那两块叠在一起的小小方方的黄褐色的糕点,"那么难看,看起来就不好吃的,别的还有伐?"我嫌弃地摇了摇头问婆婆,婆婆说:"囡囡,你今天放学太晚了,就剩下2块黄内糕了。黄耐糕你没吃过啊?试试看,米道不错的。"

我转头看妈妈,妈妈对我说:"囡宝,噶是阿拉老宁波的糕点,侬试试看好了。"然后就买了块黄内糕,我接过还热乎的黄内糕,咬了一口,依稀记得是甜甜的,糯糯的味道,感觉比常吃的黄金糕要好吃。

吃了一大半我就吃不下了,"妈妈这个黄内糕好好吃,但是我吃不下了,这么回事?"妈妈对我说:"黄内糕是宁波话,你知道的内在宁波话里是软的意思,这糕点普通话叫黄耐糕,为什么叫耐呢?是因为耐饥饿,囡宝,你看,那么小的一块,你都没吃完就吃不下了,是不是很抗饿呀?""哦~黄色的耐饿的糕叫黄耐糕,好吃,我下次还要吃这个!"

后来,那个婆婆再也没来卖过小点心,

我对黄耐糕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个名字和样子上了。直到长大后,有次去奉化的时候,机缘巧合,观摩了从米面变成黄耐糕的过程。我遇到的这位师傅,制作黄耐糕已经有30多年了,他说,在以前,黄耐糕还算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糕点了,所用的原材料,糯米、粳米和白糖比较贵,所以以前用兑水的黄糖或者糖精来做黄耐糕比较常见,而且奉化产糯米量少,因此糯米也会放得比较少,口感就会比较干硬。我说:"怪不得我小时候吃的是黄色的呢。"他回答道:"是的,

现在用白糖做出来的白色黄耐糕,会更好吃些,现在还有很多颜色的呢,

绿的,紫的,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选颜值高的吃。"

只见师傅将磨好的大米粉和糯米粉与黄糖按比例均匀混合,

然后用筛盘将粉筛入木质的格子模具中,再用木条将粉料压均匀、去除多余的粉。然后再翻转模具,敲打下,快速地放入锅中蒸。师傅说,这速度一定要快,这样黄耐糕就不会互相粘连了。十来分钟后,就出笼喽,

师傅点上红色的四个点,

将方形的糕点两两相叠,靠着自身的粘性,粘在了一起,这样一道糕点——黄耐糕就算做好了。

师傅笑呵呵地递了一块给我,软绵绵还有些烫手的黄耐糕,用手轻轻捏着,从指尖传来的热度和扑鼻而来的香甜味,让我忍不住咬下一口,入口时有一股糯香,再稍加咀嚼后有淡淡的黄糖味充斥着整个口腔,而且这黄耐糕,虽软绵绵的却又带着少许的嚼劲,又不粘牙。

正欢快得吃着,师傅又和我说起了黄耐糕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后来家道中落,在财神日前夕,女子家已经揭不开锅,只有一些陈谷子和烂糯米,上不了台面,她整夜想法子,不想让母亲失望。她灵机一动,将捡来遗弃的甘蔗根,熬成红砂糖,用红糖的色泽和甜味来掩盖陈米的烂味和变色,将仅有的陈米和糯米磨成粉,混入红糖,为了让糕点好看些,她又卸下自家的一个方格子窗棂,洗干净作为糕点的模具,然后她开始蒸自创的糕点,财神爷随着香味来到了女子家,看到供奉的案头上整齐地叠着一大盘黄褐色的方形糕点,还有一杯红糖水。财神爷吃着糕点过着红糖水,吃得心满意足,对此女子大加欣赏,于是指尖一点,在剩下的一块糕点上点了4点朱红,以留承诺和天机。自此后,每逢节日就会做黄耐糕。《奉化市志》中就有记载:"逢岁时节日,做各式时令点心自食或馈赠亲友,有麻糍、米鸭蛋、米馒头、粽子、黄松糕(耐糕)、大糕等。"

人们都说,时间会带走一切,所以能留下的都弥足珍贵。吃一口软绵绵又带着嚼劲的黄耐糕,儿时第一次吃的场景慢慢浮现到眼前。

编辑:Bett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