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 (附答案解析)

2023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3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

第一部分(1~3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

【甲】河北境内分布着1060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大多数坐落在太行山、燕山的山区地带。依山而建,顺谷蜿蜒,更多的水库发挥着蓄水、供水的功能。岗南水库与黄壁庄水库是一对相距仅28公里的李生水库,石家庄人民的饮水、西柏坡电厂的电力、下游农田的丰收都在它们qīngchè(——) 灵动的波光里。

【乙】在年味儿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这个春节,不少人感慨:回家的人多了,年味儿回来了。一根zhúqiān( ),挑一缕饴糖,轻轻一吹,便化出—— 的生肖糖人;长果排开,红纸铺就。—— ,一个“福”字跃然纸上……

(1)根据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qīngchè) ②(zhúqiān)

(2)给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供水( ) ②生肖( )

(3)在【乙】段空缺处填入成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惟妙惟肖 挥毫泼墨 B.栩栩如生 浓墨重彩

C.声情并茂 行云流水 D.绘声绘色 轻描淡写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甲]假期你跟随父母去河北碣石山风景区游玩,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海中林立的小岛,你不禁吟咏起《观沧海》中的“ , ”。

[乙]杜甫的诗让人读出一种悲怆。他的诗里多是百姓疾苦,如征人、烽火家书、老翁等,让我们看到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诗人形象。

[丙]承德避暑山庄一景,以花取景,绿房紫葩,芳香竞放。东有小溪曲沼洄沿,前后临池。因此康熙题名“香远益清”,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 。 ”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周敦颐的名篇《 》。

3.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样修改好在哪里。(6分)

题号

原稿

改定稿

出处

(1)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我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来的先生,听到许多的讲义。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藤野先生》

4、有同学不认识【乙】段文字中的“饴”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检字法

检索,应先查____ 部,再查_______画,查到这个字读“yí”。(2分)

第二部分(4~21题 50分)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等4~5题。(5分)

【甲】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室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立春日感怀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1)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②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③底事:何事,为什么。④簇:聚集的意思。⑤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5、两首作品中都描写了落泪。【甲】词中将军、征夫因________ 而流“泪”,【乙】诗中作者因___________而流下“两行清泪”。(2分)

6、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词是因秋感怀,【乙】诗是因春感怀,季节的变化常常能触发人的情思。

B.【甲】词中风吼、马嘶、号角声等构成边塞特有的声音,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氛围,表现了塞外风景的“异”。

C.【乙】诗作者“簇”五辛盘以迎接新春,呼应首联中的“又逢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伤感。D.【甲】词具有婉约词的风格,读来令人感伤;【乙】诗展现舍身报国的豪迈之志,激烈悲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7~10题。(13分)

[甲]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为学之功有三等:汲汲①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惟悠悠者最为害于道,一曝十寒,以至皓首没世,亦犹常人而已。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故初学者贵有坚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是故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①汲汲:急切的样子。②懵懵:糊里糊涂。③皓首没世:白头到老。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便有一日之 恐托付不(《出师表》)

B.汲汲然者,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C.其始学也,不其难 予观夫巴陵 状(《岳阳楼记》)

D.久而不焉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送东阳马生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

(2)是故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9.根据[甲]文,说说要想做到技艺所成应具备哪些条件。(3分)

10.从两则选文中你获得哪些读书求学方面的启示?(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2~14 题。(8分)

青春作伴好读书

①“五四”前夕,***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②谆谆教诲,殷殷嘱托,点燃了青年群体奋发进取的热情。而要跑出最好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珍惜青年这个读书黄金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③书非静不能读。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然而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不容易。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青年***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静心之人,不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在书房、办公室里能读,在喧闹处、忙碌中也能读。最忌心浮气躁,无“老守一井,力求及泉”的静气,朝此暮彼,无所专攻。这样即便读上一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很难有大收获,所耗的时间精力与所得,自然不成比例。

④书非恒不能读。恒心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之道,在读书上体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对一般性书籍,每分钟能读三百字,半小时则能读九千字。如果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一周就能读六万余字,一年的阅读量可逾三百万字。由此可见恒的力量。清人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曾与弟弟们谈及,自己痛改无恒之病后,“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获益匪浅。滴水能穿石,厚积必薄发,恒心能化平常为神奇。

⑤书非思不能读。《管子·内业》中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读而无思,或流于肤浅,或陷入条枢,很容易读而无得。思维如一把锋利的刀,必须找到抓准切入点,然后循着纹理从容、持续前进,方能准确把握要义,时有真得。思维的辐射贵有立足点,否则在无边的书海里,常常发不了力,或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是“寻千百度而不得”。此点,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有则事半功倍,无则事倍功半。

⑥书无我不能读。 身临其境地读书,别有一番乐趣。用此法读史,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益智增能;用此法读理论,则可以为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较易实现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用此法读小说,则犹如阅历丰富的人,行万里路,赏千种景。如读书无“我”,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歧路。

⑦书无源不能读。读书如习字,要取法乎上,推本溯源,多读、精读经典。如今,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自媒体如影相随,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精深严谨不够的弊端。快餐文化影响之下,有的书只有一个炫目的外壳和玄奥的语言,初看似洋洋洒洒,深究实不知所云。无源之书,如无源之水,活力、灌溉力有限。经典之作,历时光之考验,似茂林深海,可读耐读,常读常新,不妨反复品味,上下求索。

⑧在成长成才之路上,书是最便捷、最无私的导师之一。青春作伴好读书,青年人当从孜孜不倦的书山攀登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各种营养,提升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本领,逐梦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选自《人民网》)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2.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生活,说一说青年人应该如何读书。(3分)

13.选出下列适合做第(6)段论据的一项。(3分)

A.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B.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C.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D.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一培根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15分)

那些年的两个“第一次” 马誉炜

①我第一次穿机制布——那年月叫做“洋布”的衣服,是一件母亲花了四块钱,从公社的供

社买来的“学生蓝”布做成的上衣。那是1972年的夏天,我刚考上高中的时候。

②那件衣服一直被我穿到四年后去当兵,洗得都褪了颜色,成了蓝白相间的色彩,领口与袖

口也都磨破了。四块钱,在当时觉得是很大的一个数目,平时母亲给我买东西,都是以“分”和“毛”计算的。

③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穿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用母亲亲手纺织的粗布做成的。秋天棉花下来时,母亲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一道,弯着腰一朵一朵地将白花花的棉花拾进系在腰间的布

兜里,最后都统一送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当晾晒干分到各家各户后,就让走村串乡的弹棉花人给弹好。接下来就是母亲没日没夜地纺线。那时候农村也没有电,为了省下灯油,晚上母亲把纺线车搬到自家的天井里,一边和人们聊天拉呱,一边借着月光纺线,线纺完了就放在大锅里浆煮,再用买来的颜料染成五颜六色的线,然后就拴吊在高高的织布机上,一梭一梭地织成布匹。有的用来做被褥,有的用来做一年四季的衣服,还有的用来做鞋子。这一套浆晒纺织、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儿,是母亲那一辈妇女的“基本功”,没有这两下子,女孩子找婆家就困难了。而母亲从十来岁上就没有了父母,这套本事早就驾轻就熟了。不过,要保障五六个孩子的穿着铺盖,还要伺候年迈的奶奶衣食住行,母亲的劳动强度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④母亲留给我的印象是乐观向上的,再苦再累她都是一副笑吟吟的模样。不过,母亲大概也是在那个年代学会抽烟的。一年到头,我们兄妹身上穿得总是干净整齐的,没有补丁摞补丁的情

况。我尤其喜欢母亲夏天为我做的花条衬衫,有长袖的,有半袖的,如同商店里卖的制式村衣一样,都是带领、缩口,有扣子的。估计即便现在穿上,无论质地还是样式也不会过时,而且还非常绿色环保。除了穿母亲织的布做的衣服以外,我的记忆里还穿过父亲淘汰下来的一件棉衣,是“洋布”的,黑色的,有点像现在的夹克。当时我穿着又肥又大,但高中两年的冬季里,我就一直美美地穿着它。

(5)我的初中是在距家的两公里的邻村李章村上的。那时公社的高中已实行了考试录取,村子里至少有四五个男女同学因学习成绩差而与高中无缘,当母亲见到我接到高中入学通知时,笑眯眯地对我说:“好儿子,娘要好好犒劳你一下!”“犒劳?是不是让我吃一顿荷包蛋面条?”母亲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

⑥那天,母亲从公社所在地青兰赶集回来,从白布包被里取出一块崭新的“学生蓝”布,还有几个漂亮的褐色塑料扣子,母亲一边把那块新布贴着我的胸脯比划,一边说:“我要给你做件褂子,往后你就是高中生了,穿着要像个样儿!"哦,原来这就是母亲说的犒劳啊!我的眼睛不由一热。后来我知道,母亲为给我买这块“学生蓝”,卖给公社供销社不少自己织的粗布,而且还动用了积攒许久的“布票”。

⑦秋季开学时,我穿着母亲新做的“学生蓝”褂子,觉得美得不行。那些多是穿着粗布的同学们,也好像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

⑧我第一次用上制式的硬壳笔记本,是在高中毕业后不久到县文化馆学习的时候。

⑨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需要时就给母亲要来几分或几毛钱,买来大张的白纸,回到家自己裁成3或16开大小的纸张,然后用母亲缝补衣裳用的白线穿订好,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上“语文”或“数学”等各科作业本的名字,就可以用来学习了。那时候,像我这样回到家里,每逢跟母亲要钱说买纸或买课本,母亲就能爽快地从她的对襟袄的兜里掏出几分硬币来的,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这是因为父亲毕竟在县政府机关或公社里上班,每月有几十元钱的工资。但那时全家吃粮缺口大,经常要给生产队交“缺粮款”,还要到集市上购买粮食,再加上翻盖、新建住房,欠账多多,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说到底,还是母亲重视我们几个兄妹的学习,只要是学习需要,就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支持。

⑩我高中毕业时因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只能回到小村里劳动,不长时间就担任了生产队粮食现金保管员。大概是毕业半年后的6月份,突然接到县上通知,说是经公社推荐,让我到县文化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文艺创作学习班。没想到的是,学习结束后又从几十个学员中留下我和李鸿儒、曹希桐等同学在文化馆继续搞文艺创作,兼职编印油印刊物《景县文艺》。至今,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推荐我去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更不知道文化馆是谁决定把我留下来的。

(11)对于我去县上学习并留在那里工作,母亲像是有预感似的。那几天,她又高兴,又有些不舍。继大哥当了县办工厂的工人、二哥教育回潮时考上了衡水机电学校后,母亲也想有个帮手留在农村给她撑起一片天,但她又觉得我读了十年书,学习成绩也不错,窝在庄稼地里好像屈才,见到上边点名让我去学习,而且听说一个公社最多去一人,打心里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自豪。

(12)我离家的头一天晚上,母亲从她的床头柜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很漂亮的红硬壳的笔记本,对我说:“以后你在县上学习工作,总是开会学习又写又记的,我让你爸爸给你买了一个笔记本。” 啊!这是父母给我的笔记本,这么漂亮的红笔记本!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弟兄翻看当院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海坤叔的日记,就是写在这样的笔记本上的。当时我不无羡慕地说:“哦,海坤叔的日记写得棒,笔记本也漂亮,俺啥时候也有这样的笔记本呢!”没想到。这话让母亲听到了,这么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从此我就有了第一个硬壳的笔记本了。这个硬壳的笔记本一直用到我当兵提干时。

(13)一晃我参军离别故乡景县已经46年了,母亲故去也已是第16个年头了。但母亲当初在我胸前比划那块“学生蓝”布,以及她从床头柜的小抽屉里取出红硬壳笔记本时的画面还是那么清晰,如同就在跟前一样。

14阅读选文说说选文写了哪两个第一次”(2分)

15.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每小2分共4分)

(1)那件衣服一直被我穿到四年后去当兵,洗得都褪了颜色。(体会加着重号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2)母亲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一道,弯着腰一朵一朵地将白花花的棉花拾进系在腰间的布兜

里,最后都统一送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6.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17.选文中,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18.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爱、激励、贫穷、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20~21 题。(8分)

20.假如你是宋朝人,因为得罪了京城的权贵而遭到陷害,不得不投奔梁山。在梁山的

三任寨主(王伦、晁盖、宋江)中,你最想投奔的是哪一位? 请说明理由。(3分)

21.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班级举办了“与保尔的对话”新闻采访模拟

会。下面是小温的采访提纲,结合本书的阅读体验,请你代替保尔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1934.6.20 医院

采访对象

保尔


采访方式

现场访谈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记录了很多您从出生到现在经历的事情。哪件事留给您的印象最深呢?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3分)

(2)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是什么支撑您一步步走过来的?(2分)

22.作文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材料三: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3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附答案篇)

第一部分(1~3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

【甲】河北境内分布着1060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大多数坐落在太行山、燕山的山区地带。依山而建,顺谷蜿蜒,更多的水库发挥着蓄水、供水的功能。岗南水库与黄壁庄水库是一对相距仅28公里的李生水库,石家庄人民的饮水、西柏坡电厂的电力、下游农田的丰收都在它们qīngchè 清澈 灵动的波光里。

【乙】在年味儿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这个春节,不少人感慨:回家的人多了,年味儿回来了。一根zhúqiān竹签,挑一缕饴糖,轻轻一吹,便化出 惟妙惟肖 的生肖糖人;长果排开,红纸铺就。 挥毫泼墨 ,一个“福”字跃然纸上……

(1)根据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qīngchè) ②(zhúqiān)

(2)给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供水(gōng shuǐ ②生肖( shēng xiào)

(3)在【乙】段空缺处填入成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

A.惟妙惟肖 挥毫泼墨 B.栩栩如生 浓墨重彩

C.声情并茂 行云流水 D.绘声绘色 轻描淡写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甲]假期你跟随父母去河北碣石山风景区游玩,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海中林立的小岛,你不禁吟咏起《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乙]杜甫的诗让人读出一种悲怆。他的诗里多是百姓疾苦,如征人、烽火家书、老翁等,让我们看到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诗人形象。

[丙]承德避暑山庄一景,以花取景,绿房紫葩,芳香竞放。东有小溪曲沼洄沿,前后临池。因此康熙题名“香远益清”,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周敦颐的名篇_《》。

3.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样修改好在哪里。(6分)

题号

原稿

改定稿

出处

(1)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我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来的先生,听到许多的讲义。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藤野先生》

(1)改定稿去掉“的”,表达更简洁; 添加“吃了便可以成仙”,更生动传神,更充满童趣;添加“于是”,更流畅连贯

(2)改定稿将“新来”改为“陌生”,“新”改为“新鲜”,用词更准确,表现鲁迅初到仙台的新鲜感

4、有同学不认识【乙】段文字中的“饴”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检字法

检索,应先查部,再查___5____画,查到这个字读“yí”。(2分)


第二部分(4~21题 50分)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等4~5题。(5分)

【甲】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室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立春日感怀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释义立春日感怀

一年年过去,不断增添新的白发,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什么要空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从来都是不饶人的。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亲人便不禁流下两行清泪。思家情、报国情冲激心房,难以排遣,姑且端起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1)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②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③底事:何事,为什么。④簇:聚集的意思。⑤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5、两首作品中都描写了落泪。【甲】词中将军、征夫因__壮志未酬、有家难回 (思念家乡、壮志难酬)而流“泪”,【乙】诗中作者因_思念亲人__而流下“两行清泪”。(2分)

6、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甲】词是因秋感怀,【乙】诗是因春感怀,季节的变化常常能触发人的情思。

B.【甲】词中风吼、马嘶、号角声等构成边塞特有的声音,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氛围,表现了塞外风景的“异”。

C.【乙】诗作者“簇”五辛盘以迎接新春,呼应首联中的“又逢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伤感。D.【甲】词具有婉约词的风格,读来令人感伤;【乙】诗展现舍身报国的豪迈之志,激烈悲壮。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甲】词整体基调苍凉悲壮,属于豪放词的风格。【乙】诗豪迈悲壮中含有思家不得归的无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7~10题。(13分)

[甲]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为学之功有三等:汲汲①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惟悠悠者最为害于道,一曝十寒,以至皓首没世,亦犹常人而已。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故初学者贵有坚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是故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①汲汲:急切的样子。②懵懵:糊里糊涂。③皓首没世:白头到老。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便有一日之 恐托付不(《出师表》)

B.汲汲然者,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C.其始学也,不其难 予观夫巴陵 状(《岳阳楼记》)

D.久而不焉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送东阳马生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

做学问的人每天必须有所进步,才不算自白地度过时光

(2)是故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所以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9.根据[甲]文,说说要想做到技艺所成应具备哪些条件。(3分)

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 又要有勇猛精进的恒心 (贵有坚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

10.从两则选文中你获得哪些读书求学方面的启示?(3分)

读书学习要日有所获;遇到疑难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学习态度要端正,不断精进; 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2~14 题。(8分》

青春作伴好读书

①“五四”前夕,***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②谆谆教诲,殷殷嘱托,点燃了青年群体奋发进取的热情。而要跑出最好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珍惜青年这个读书黄金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③书非静不能读。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然而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不容易。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青年***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静心之人,不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在书房、办公室里能读,在喧闹处、忙碌中也能读。最忌心浮气躁,无“老守一井,力求及泉”的静气,朝此暮彼,无所专攻。这样即便读上一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很难有大收获,所耗的时间精力与所得,自然不成比例。

④书非恒不能读。恒心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之道,在读书上体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对一般性书籍,每分钟能读三百字,半小时则能读九千字。如果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一周就能读六万余字,一年的阅读量可逾三百万字。由此可见恒的力量。清人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曾与弟弟们谈及,自己痛改无恒之病后,“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获益匪浅。滴水能穿石,厚积必薄发,恒心能化平常为神奇。

⑤书非思不能读。《管子·内业》中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读而无思,或流于肤浅,或陷入条枢,很容易读而无得。思维如一把锋利的刀,必须找到抓准切入点,然后循着纹理从容、持续前进,方能准确把握要义,时有真得。思维的辐射贵有立足点,否则在无边的书海里,常常发不了力,或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是“寻千百度而不得”。此点,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有则事半功倍,无则事倍功半。

⑥书无我不能读。 身临其境地读书,别有一番乐趣。用此法读史,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益智增能;用此法读理论,则可以为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较易实现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用此法读小说,则犹如阅历丰富的人,行万里路,赏千种景。如读书无“我”,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歧路。

⑦书无源不能读。读书如习字,要取法乎上,推本溯源,多读、精读经典。如今,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自媒体如影相随,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精深严谨不够的弊端。快餐文化影响之下,有的书只有一个炫目的外壳和玄奥的语言,初看似洋洋洒洒,深究实不知所云。无源之书,如无源之水,活力、灌溉力有限。经典之作,历时光之考验,似茂林深海,可读耐读,常读常新,不妨反复品味,上下求索。//

⑧在成长成才之路上,书是最便捷、最无私的导师之一。青春作伴好读书,青年人当从孜孜不倦的书山攀登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各种营养,提升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本领,逐梦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选自《人民网》)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青年要充分珍惜这个读书黄金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12.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生活,说一说青年人应该如何读书。(3分)

读书要静心、要有恒心、要思考、要身临其境、要读经典。(书非静不能读、书非恒不能读、书非思不能读、书无我不能读、书无源不能读。)

我平时读书,喜欢阅读经典,常常选一安静之处,边读边思考,进入情境,心领神会。

13.选出下列适合做第(6)段论据的一项。(3分)(B


A.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B.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C.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D.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一培根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15分)

那些年的两个“第一次”

马誉炜

①我第一次穿机制布——那年月叫做“洋布”的衣服,是一件母亲花了四块钱,从公社的供

社买来的“学生蓝”布做成的上衣。那是1972年的夏天,我刚考上高中的时候。

②那件衣服一直被我穿到四年后去当兵,洗得都褪了颜色,成了蓝白相间的色彩,领口与袖

口也都磨破了。四块钱,在当时觉得是很大的一个数目,平时母亲给我买东西,都是以“分”和“毛”计算的。

③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穿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用母亲亲手纺织的粗布做成的。秋天棉花下来时,母亲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一道,弯着腰一朵一朵地将白花花的棉花拾进系在腰间的布

兜里,最后都统一送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当晾晒干分到各家各户后,就让走村串乡的弹棉花人给弹好。接下来就是母亲没日没夜地纺线。那时候农村也没有电,为了省下灯油,晚上母亲把纺线车搬到自家的天井里,一边和人们聊天拉呱,一边借着月光纺线,线纺完了就放在大锅里浆煮,再用买来的颜料染成五颜六色的线,然后就拴吊在高高的织布机上,一梭一梭地织成布匹。有的用来做被褥,有的用来做一年四季的衣服,还有的用来做鞋子。这一套浆晒纺织、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儿,是母亲那一辈妇女的“基本功”,没有这两下子,女孩子找婆家就困难了。而母亲从十来岁上就没有了父母,这套本事早就驾轻就熟了。不过,要保障五六个孩子的穿着铺盖,还要伺候年迈的奶奶衣食住行,母亲的劳动强度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④母亲留给我的印象是乐观向上的,再苦再累她都是一副笑吟吟的模样。不过,母亲大概也是在那个年代学会抽烟的。一年到头,我们兄妹身上穿得总是干净整齐的,没有补丁摞补丁的情

况。我尤其喜欢母亲夏天为我做的花条衬衫,有长袖的,有半袖的,如同商店里卖的制式村衣一样,都是带领、缩口,有扣子的。估计即便现在穿上,无论质地还是样式也不会过时,而且还非常绿色环保。除了穿母亲织的布做的衣服以外,我的记忆里还穿过父亲淘汰下来的一件棉衣,是“洋布”的,黑色的,有点像现在的夹克。当时我穿着又肥又大,但高中两年的冬季里,我就一直美美地穿着它。

(5)我的初中是在距家的两公里的邻村李章村上的。那时公社的高中已实行了考试录取,村子里至少有四五个男女同学因学习成绩差而与高中无缘,当母亲见到我接到高中入学通知时,笑眯眯地对我说:“好儿子,娘要好好犒劳你一下!”“犒劳?是不是让我吃一顿荷包蛋面条?”母亲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

⑥那天,母亲从公社所在地青兰赶集回来,从白布包被里取出一块崭新的“学生蓝”布,还有几个漂亮的褐色塑料扣子,母亲一边把那块新布贴着我的胸脯比划,一边说:“我要给你做件褂子,往后你就是高中生了,穿着要像个样儿!"哦,原来这就是母亲说的犒劳啊!我的眼睛不由一热。后来我知道,母亲为给我买这块“学生蓝”,卖给公社供销社不少自己织的粗布,而且还动用了积攒许久的“布票”。

⑦秋季开学时,我穿着母亲新做的“学生蓝”褂子,觉得美得不行。那些多是穿着粗布的同学们,也好像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

⑧我第一次用上制式的硬壳笔记本,是在高中毕业后不久到县文化馆学习的时候。

⑨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需要时就给母亲要来几分或几毛钱,买来大张的白纸,回到家自己裁成3或16开大小的纸张,然后用母亲缝补衣裳用的白线穿订好,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上“语文”或“数学”等各科作业本的名字,就可以用来学习了。那时候,像我这样回到家里,每逢跟母亲要钱说买纸或买课本,母亲就能爽快地从她的对襟袄的兜里掏出几分硬币来的,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这是因为父亲毕竟在县政府机关或公社里上班,每月有几十元钱的工资。但那时全家吃粮缺口大,经常要给生产队交“缺粮款”,还要到集市上购买粮食,再加上翻盖、新建住房,欠账多多,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说到底,还是母亲重视我们几个兄妹的学习,只要是学习需要,就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支持。

⑩我高中毕业时因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只能回到小村里劳动,不长时间就担任了生产队粮食现金保管员。大概是毕业半年后的6月份,突然接到县上通知,说是经公社推荐,让我到县文化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文艺创作学习班。没想到的是,学习结束后又从几十个学员中留下我和李鸿儒、曹希桐等同学在文化馆继续搞文艺创作,兼职编印油印刊物《景县文艺》。至今,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推荐我去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更不知道文化馆是谁决定把我留下来的。

(11)对于我去县上学习并留在那里工作,母亲像是有预感似的。那几天,她又高兴,又有些不舍。继大哥当了县办工厂的工人、二哥教育回潮时考上了衡水机电学校后,母亲也想有个帮手留在农村给她撑起一片天,但她又觉得我读了十年书,学习成绩也不错,窝在庄稼地里好像屈才,见到上边点名让我去学习,而且听说一个公社最多去一人,打心里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自豪。

(12)我离家的头一天晚上,母亲从她的床头柜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很漂亮的红硬壳的笔记本,对我说:“以后你在县上学习工作,总是开会学习又写又记的,我让你爸爸给你买了一个笔记本。” 啊!这是父母给我的笔记本,这么漂亮的红笔记本!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弟兄翻看当院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海坤叔的日记,就是写在这样的笔记本上的。当时我不无羡慕地说:“哦,海坤叔的日记写得棒,笔记本也漂亮,俺啥时候也有这样的笔记本呢!”没想到。这话让母亲听到了,这么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从此我就有了第一个硬壳的笔记本了。这个硬壳的笔记本一直用到我当兵提干时。

(13)一晃我参军离别故乡景县已经46年了,母亲故去也已是第16个年头了。但母亲当初在我胸前比划那块“学生蓝”布,以及她从床头柜的小抽屉里取出红硬壳笔记本时的画面还是那么清晰,如同就在跟前一样。

14阅读选文说说选文写了哪两个第一次”(2分)

①1972年,“我”考上高中,母亲给“我”做了“学生蓝”上衣;

②高中毕业后,“我”去县里学习并工作,母亲让父亲给“我”买了第一个硬壳笔记本。

15.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每小2分共4分)

(1)那件衣服一直被我穿到四年后去当兵,洗得都褪了颜色。(体会加着重号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1)“一直”,即长期以来,总是。这件衣服是母亲对“我”考上高中的犒赏(奖励), “我”舍不得丢弃,“一直”一词,贴切表达了“我”对衣服的珍爱。

(2)母亲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一道,弯着腰一朵一朵地将白花花的棉花拾进系在腰间的布兜

里,最后都统一送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和婶婶大娘们小心仔细摘棉花的情形,表现了她们对棉花的珍视。

16.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便于叙述故事(使叙事更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选文中,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勤劳能干,乐观向上,重视子女教育,疼爱孩子,教子有方。(一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18.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爱、激励、贫穷、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 分)

【示例一】我选择“爱”: 母亲爱“我”,爱家人,为了家人她辛勤劳作,无私付出,每日笑吟吟地面对家人。

由此我明白了,为了家人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家有了爱,才会温馨。

【示例二】我选择“激励”:“我”考上高中,母亲为“我”做新衣服; “我”去县文化馆学习、工作,母亲送“我”硬壳笔记本。

由此“我”懂得了,父母的奖励就是一种激励,这会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20~21 题。(8分)

20.假如你是宋朝人,因为得罪了京城的权贵而遭到陷害,不得不投奔梁山。在梁山的

三任寨主(王伦、晁盖、宋江)中,你最想投奔的是哪一位? 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我最想投奔晁盖(1 分),因为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敢作敢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朋友实心实意(2 分)。

21.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班级举办了“与保尔的对话”新闻采访模拟

会。下面是小温的采访提纲,结合本书的阅读体验,请你代替保尔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1934.6.20 医院

采访对象

保尔


采访方式

现场访谈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记录了很多您从出生到现在经历的事情。哪件事留给您的印象最深呢?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3分)

(2)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是什么支撑您一步步走过来的?(2分)

(1) 12岁时,因为把烟丝撒在瓦西里神父的面团上,被赶出学校。

朱赫来被捕后,到处打听消息,当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解时,我果断把士兵扑倒,救了朱赫来。

因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能参加工作,曾产生自杀念头,但很快振作起来,开始写作。

病榻上艰难写作,完成的三章内容,稿件被邮局遗失,但重新写作,并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

(2)是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向命运低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钢铁般的意志;是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2.作文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材料三: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审题思考】

三则材料共性关键词:“行动”“实干”“行走”

【写作指导】

记叙文:通过描写自己“行走”或“行动”的所见所感来表现其带给自己的积极力量。

议论文: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逻辑要严密,论证要清晰

【满分习作优秀题目集锦】

1.迈开步,前方是片芳草地; 2.迈出成功第一步; 3.迈开步子向前行; 4.走吧,走吧,敞开步子走吧;5.脚踏实地,弹出青春的好琴声; 6.走着走着,春就来了; 7.走着,走着,花就开了;8.向前行,别回头; 9.走一步,再走一步; 10.开步走,莫徘徊; 11.在青春新赛道上奔跑; 12.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13.实干才会赢; 14.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6.越努力,越幸运 ; 17.少年正是奋进时; 18.少年正是实干时; 19.实干向前,方显青春本色; 20.行动造就美好; 21.干就好了; 22.别怕,大胆迈开脚步; 23.最是实干韵味长; 24.一步一步走,步步别回头; 25.奔跑吧,跑出青春新赛道;26。迈步•墨宝•飞扬; 27.迈步•坚持•超越;28.起舞的日子;29.撸起袖子加油干;30.一句话鼓起我风帆; 31.顶出一个春天;32.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清平乐语文课堂,助力中考!每天一套模拟题,持续发送。别忘了关注、点赞、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