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野棉花,中药名。为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的根。具有清热,利湿,杀虫,散瘀的功效。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脚气肿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蜈蚣咬伤。

中文名称

野棉花

别名

满天星、清水胆、铁蒿、打破碗花花、土白头翁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杀虫,散瘀。
主治

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脚气肿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过量服用时,可致头晕、呕吐、四肢麻木等中毒症状,故内服宜慎。”

化学成分

全草含微量的毛莨苷。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下气,杀虫,小儿寸白虫、蛔虫犯胃良效。”

2、《滇南本草图说》:“治疳疾。”

3、《湖南药物志》:“清热,截疟,拔脓,杀虫。主治黄疸,伤风感冒,烧伤。”

4、《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散瘀,利湿,驱虫。主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蛔虫病,钩虫病;捣烂敷大椎穴治疟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疟疾:野棉花根7-9枚,常山240g,黄豆1升。共煮熟,去药,黄豆晒干研成细粉,酒调为丸、雄黄为衣。疟前服10粒。(《湖南药物志》)

2、治急性肠炎:野棉花根30g,洗净切碎,加水半面盆,煮沸10-20min,趁热泡洗双脚20-30min,每日1-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痈疽不溃:野棉花根、叶6-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跌打内外伤出血:野棉花根,水煎服;或外敷创伤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根,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常扭曲,长10-15cmn,直径0.8-1.5cm,少分枝;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少数侧根痕。根头部有茎基、叶基及棕黄色须状叶基维管束。质坚实,木质性,断面不平整,黄棕色。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茎斜生。基生叶2-5;柄长25-60cm,具柔毛;叶片心状卵形或心状宽卵形,顶端急尖,3-5浅裂,边缘有小牙齿。花葶直立粗壮,具柔毛;聚伞花序二至四回分枝;苞片3,轮生,叶状;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外面被白色绒毛;花瓣无;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密被绵毛。聚合果球形;瘦果长约3.5mm,密被绵毛,果柄细。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南、四川南部、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和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2700m山地草坡、疏林中或沟边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