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许多当地民众身上随身带着一块格子布,就是军人也不例外,有的盘在头顶,有的围在脖项,有的系在腰间,有的包裹头部和脸部。
这块布柬埔寨语称作“格罗麻(Krama)”,中文译为“水布”。因用途广泛,它又被喻为“万能布”。
水布是柬埔寨民众日常穿戴的传统织物,也是具有高棉人身份的象征物之一。部分本地人觉得穿戴水布是一种对国家及自我认同的标识,也有人说是沿袭老一辈服饰穿搭的习惯。
实际上,水布是中国与柬埔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千年。
水布——中柬千年文化融合“产物”
很早以前,柬埔寨人并没有穿衣蔽体的习惯,直至公元1世纪,来自印度、名为混填的男子与征服南扶(柬埔寨)女王柳叶结婚,混填称王后教授柳叶“穿布贯头”且很快成为当地女性的着衣习惯。
两个世纪后,随着中国三国时期与南扶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三国时期执政者孙权委派海上丝绸使团康泰、朱应访问扶南。他们二人发现南扶“国人尤裸,唯妇人著贯头”,于是向扶南王范寻提议“男子著横幅”并获得采纳。
经过漫长的历史,“横幅”逐渐演化为水布,成为现在柬埔寨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在过去,服饰穿戴在柬埔寨同样具有明显阶级特征,棉麻质水布为普通老百姓使用;达官贵人则用丝绸质地的,除了夏天保持凉爽外,主要彰显身份区别普通农民。
如今已没有这种明显区分,在一些重要场合,柬埔寨高官政要也会佩戴水布,甚至将它们作为伴手礼赠予外宾。
水布现已成为柬埔寨世代相传的物质遗产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它还是柬埔寨一张旅游纪念品“名片”,受世界各国游客青睐。
在柬埔寨本地市场里,水布随处可见,然而当地几乎没有专门生产这种商品的工厂,而是多以乡村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使用传统机器编织而成。
水布由棉纱或蚕丝织成的,长180厘米左右,宽约75厘米,市场上也会看到儿童版的“迷你版”水布。
沿袭千年的编织手艺,一张张色彩丰富、精致的水布,可谓是高棉乡村巧妇的匠心之作。
水布——高棉手艺人匠心之作
在首都金边,与湄公河隔岸相望的“断岛”上,部分村民仍依靠编织水布获取经济来源,一群手艺人正在传承高棉先辈的工匠精神。
她们如同生活在喧嚣尘世中的“世外桃源”。传统高脚楼上住人,楼下则放着一台台传统编织机器。
高棉妇女们每天低着头,专注的编织着水布,古老的织布机与她们手中推动的梭碰撞,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似乎在与先辈们在进行一场千年物质文化传承的交流。
一名高棉妇女说,她们过去常常收集棉花,散开前将其放入大米浸泡2或3天,然后在开始编织之前将部分线染上颜色。
之前柬埔寨的水布颜色多为红白、蓝白,而今黄、绿、橙多样化,色彩越来越丰富。
本地妇女甚至可以巧妙运用多种颜色的棉线,编织混色水布。
水布的图案以方格为主,极简经典;两端有的编成穗状流苏、有的则直接收口。
一张看似普通的水布,在高棉人日常生活中运用却十分广泛,让人不由惊叹高棉妇女那灵巧的双手。
水布用途广泛一“布”多用
遮阳。柬埔寨地处热带,常年高温,骄阳似火。出行或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当地妇女喜欢盘着水布遮阳,同时使工作起来更加麻利。
固定作用。柬埔寨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十分擅长用头部顶物品。
将水布盘在头部,然后将物品放于头部,不需要手扶,她们也走得轻松自如。
洗浴用品。柬埔寨男士一般把水布系在腰间,有时候直接当做浴巾裹住下半身淋浴。
洗澡的时候,本地女性会把水布缠在胸部以上,赤裸双臂和肩膀。
有时,水布又充当浴巾功能,被拿来擦身子。
包袱。一些当地人会将水布绑成一个包袱,把物品背在身上,有的信徒施布或去寺庙,偶尔也会用水布携带一些贡品。
背带。柬埔寨人还会把水布作为背带背小孩,或者直接绑在自行车上,给小孩打造专属座位。
摇床。约两米长的水布还可以绑在固定的地方或者树下,当做摇床休憩,或给小孩玩耍。
围巾、服饰搭配。在柬埔寨吴哥窟,许多本地人脖子会系着水布,尤其是导游;军人也会绕在脖子上。
金边街头,部分老人也会系着水布,特别是人力三轮车夫,他们偶尔用来擦汗。
有的则是穿衣搭配,为普通的衣服增加一些色彩元素,从而更加好看。
纪念品、伴手礼。部分本地人会把水布当礼品赠送外宾或作为婚礼伴手礼。
许多到柬埔寨旅游的国际游客,也常常购买作为旅游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友好。
总之,水布广受大众欢迎。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审美变化,本地人将具有高实用价值的水布加以创新,制作出更多别出心裁的商品。
水布“周边”产品,创新十足
各种颜色的格罗麻手提包,不乏大牌时尚感。
双肩背包,附带的挂件也富有创意。
清新可爱的蝴蝶结头饰,略带韩式风格。
木耳边发带,受本地女性欢迎。
设计感满满的裙子,色彩鲜艳,格外吸引眼球。
很难想象一普普通通的水布,却与中国千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它既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彰显了当地手艺人的匠心精神。如果你有来柬埔寨,一定要买这张“万能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