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长即将迎来枯萎病高峰期!了解这些病害知识,才能保产稳产

今年的棉花播种基本已告一段落,接下来6-8月份的生长发育期,需要时刻关注植株长势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棉花枯萎病是对植株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随着6月份的雨季到来,病害的发生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小编今天分享的是棉花枯萎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的症状

棉花枯萎病容易和黄萎病混淆,枯萎病发病较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在苗期和蕾期达到发病盛期。而黄萎病则是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盛期在7-8月的花铃期。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危害植株茎秆导致整株发病的病害,主要导致原因是降雨过多以及病虫害诱发。最近正值雨季,如果排水不及时,植株子叶的叶脉会逐渐变黄,叶肉保持不见,形成黄网纹络;而后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逐渐枯萎掉落。

除了黄化症状外,遇到高温、低温或者是盐碱地等特殊气候和环境时,子叶会逐渐变成暗紫色,或者是出现黄色病斑,然后叶片慢慢萎蔫死亡。棉花发病中后期,植株会出现节间缩短,矮化的现象;然后顶端或侧枝逐渐枯死,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条件

1、土壤环境

导致病害发生较最常见的土壤环境原因是“连作重”。尤其是新疆地区,常年种植棉花,病菌积累多,就易发病害。另外,连作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某些营养元素不足,使得棉花植株生长不良。譬如钾元素和微量元素,棉田连作会加剧这些元素的缺乏,导致植株抗逆能力下降,

除此之外,还可能因为棉田一般采取旋耕的方式,无法像深耕一样将病菌翻入土壤底部深处,反而积累在耕层10-15cm处,导致棉花植株根系无法下扎,根系浅则吸收能力弱,从而导致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

2、温湿度环境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最适温度在25℃-28℃,22℃病原菌即可繁殖。当气温低于22℃或者高于32℃,病原菌的繁殖能力会收到抑制。在温度适宜范围内,光照充足,雨水充足,湿度低,发病率就低;若持续阴雨天气,则会提高发病率。

3、棉花的生育期

枯萎病的发病率和棉花的生育期也有关系,棉花的现蕾期前后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因为此时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时期,对废水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施肥不及时,棉花的抗逆能力会下降。

另外,施肥时的操作可能会损伤现植株部分根系,使得病菌更容易侵入。等到现蕾期,棉株抗病能力会逐渐增强,发病较轻的植株会逐渐回复生长。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

枯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相当长,所以需要合理的轮作倒茬,可以选择禾谷类作物轮作,可以显著减轻发病率。另外,发病严重的地块改种玉米、小麦几年,枯萎病的发病率会大幅降低,死苗现象也会明显减少。

2、加强栽培管理

上茬收获后,一定要清洁棉田,可减少土壤菌源和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肥水管理中,少施速效氮肥,深施基肥;合理灌溉,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要及时排水。

另外,在棉株现蕾后去除第1-2果枝,将下部3个果枝控制在3个以内,促进棉株营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现病株也要及时带离田间烧毁,并对病穴以及周围进行消毒。

3、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3%广枯灵水剂300~500倍液等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也可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生根壮苗。还可以采取灌根方式,每株用药液50~100ml,控制病害蔓延。如果是未发病的地区,可以喷洒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7~10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