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原产自印度,在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古人是靠什么方法御寒的?

前言

中国的地域十分广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在中国的北方一年四个季节的划分,以及各个季节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例如在北方生活,冬天会下雪,温度也比较低。

不过在现代人们的生活设备越来越完善,有了暖气和空调,即便是到了冬天也不会怕冷。但是古时候没有这些设备,古人又是如何取暖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有棉花,不论是棉衣还是棉被,都是非常不错的御寒单品。但是棉花其实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且棉花也不是中国本土的植物,而是从外国引进的,在宋代的时候,才正式传入中国。那么在棉花引进中国之前,人们是靠什么御寒的呢?

棉花引入中国之前,古人用来制作衣物的原材料多种多样

棉花这种植物,是在唐朝末年引进,宋朝才正式开始发扬的,在此之前国内根本没有棉花,但是冬天依旧是要过的,所以古人们所用的御寒方式也是各式各样,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所起到的御寒作用也各不相同。

在远古时期,人们过的还是原始的狩猎生活,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飞禽走兽,当时打猎除了是为了填饱肚子之外,动物的皮毛也可以拿来做成衣物御寒。

在《礼记·礼运》中有记载:“未有丝麻,衣其羽皮”。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先秦时期才发生改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去各处狩猎,步入了农耕文明,耕地成了大多数人要做的事情,再加上农耕技术和工具的不断发展,先秦时期出现了有葛,苎麻、苘麻等材料。

这些材料在当时都是制作衣物的主要材料,因为都是草本类的植物,所以成本较为低廉,取材也比较容易,所以很快就普及开了。虽然更换了制作衣物的原材料,但是这几种材料的保暖性要差一点,整体而言夏天穿着是最为合适的。

以几种草本植物制作出来的麻布,基本上就是宋朝之前平民制作衣物的主要材料,那么除了平民,上层的贵族穿的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服装呢?古时候的皇室贵族掌握着权力和财富,制作衣服的面料自然都是最好的。

古代的皇室贵族,或者是民间的富庶人家,一般穿的都是丝绸或者是绢制成的衣服,不论是从舒适度还是从衣服的保暖性上来看,都要比平民的所穿的麻衣,布衣要高出好几个档次。不过丝绸衣物在古代也不是有钱就可以穿的。

除此之外古时候的有钱人还会穿着一些动物毛皮所制成的衣物,例如羔羊皮,狐白裘等等,可以说在棉花没有被引进之前,这种用动物毛皮做成的高档衣物,是御寒性能最好的衣物了,就相当于是现代人冬天所穿的羽绒服。

汉朝的时候普通的百姓和商人,统统都不能穿丝绸,到了唐朝人们才有穿丝绸的权利,不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依旧穿不起。在棉花引入中国之前,制作衣物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以丝和麻为主,能够穿得起动物毛皮的只是一少部分的群体。

除了身上穿着的衣物之外,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枕头和被子,大多都是用木棉来填充的,虽然也有棉字,但是木棉和棉花是完全不同的。对于贵族而言,填充被子的基本上都是鹅绒和鸭绒,不仅保暖性能较好,而且还足够地轻便,不过仅仅在衣物和被褥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制作衣物的材料不足以抵御寒冷,古人想出了众多的方法

衣服的保暖性能还不足以抵御冬天的严寒,所以各式各样的御寒方法也慢慢开始出现了。例如在唐朝时期,底层的百姓所穿着的衣物保暖性较差,但是因为麻布的价格低廉,所以人们都会选择多做几件衣物,然后一层一层地裹在身上。

百姓们完全可以本着能穿几件穿几件的原则,一直裹到自己感觉不到寒冷为止,虽然算不上一个好方法,但是却十分有效,而且成本也并不高。不过这种方法也仅限于底层的百姓,对于一些穿着高级衣物的富人和皇室成员来说,是完全用不着的。

当然古时候人们御寒的方法还不仅仅是这样,除了衣物本身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之外,还可以通过火源来抵御寒冷。在《吕氏春秋·分职》中有记载着大臣宛春对卫灵宫说的一段话:“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可见当时人们坐在屋子里,也是会生火取暖的,而且不同的时代,取暖的设施也各不相同。秦朝时期宫廷贵族使用最多的是“壁炉”和“火墙”,发展到了汉代则是变成了“椒房”和“温室”,《汉书·孔光传》记载着:“长乐宫有温室殿”,温室殿就是皇帝在冬天居住的暖殿。

在《西京杂记》中详细记载着温室殿的内部情况:“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

这种取暖方式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

在唐朝的时候,皇室成员还可以使用“瑞炭”,这种炭是当时西凉进贡给皇室的一种炭,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着相关的事宜:“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这种由西凉进贡的炭点燃之后用来取暖可以燃烧数十日,而且产生的温度也很高,椒房配上炭火,皇室贵族根本不需要担心严冬取暖的问题。

但是底层的百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张勉窗写的《瑞炭中》也写着:“想得当时宫殿暖,不知门外有风寒”。首先是房子不够大,再有就是取暖的各种设施价格也较为高昂,很多底层的百姓在寒冬都要忍受严寒,能够在家中生起火炉取暖,就已经是万幸的事情了。

对于底层的百姓,通常都是靠着做饭生的火来取暖,毕竟底层百姓的房子也不大,一火两用也算是一种节约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汤婆子的取暖用具,类似于现在人们所用的热水袋。

汤婆子的外观是形如南瓜状的瓶子,上边儿有一个带帽的口,要使用的时候往里注入热水,然后在睡觉之前放入被窝里,可以起到暖床的效果,因为制作的原材料不算昂贵,再加上不容易损坏,所以大多数百姓的家里都会有汤婆子。

在饮食和药物方面,古人也下了不少功夫

衣物和各种各样的御寒设施,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人们御寒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严冬御寒的手段还不仅仅是这样,在古代也有一些御寒的食物和药物,这一点和现在也是非常类似的。

就比如现代人会在冬天的时候吃火锅,再冷的天气,只要能坐在餐桌前吃上一次火锅,身体也会暖和起来,当然除了火锅还可以喝一些热粥,所有能暖身子的食物,基本上都能够起到御寒的作用,在古代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早在西汉时期,铜火锅就已经出现了,三国时代所使用的“五熟釜”,是一口锅的内部被分成了五分,可以烹制不同的食材,这也是现代鸳鸯锅的雏形。到了唐朝火锅又被人们称之为“暖锅”,而且古代人吃的最多的就是羊肉,羊肉本来就有驱寒的作用,所以通过食物来滋补身体,达到御寒的效果也是很常见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吃得起羊肉,对于一些平民百姓来说,喝酒也是一种可以抵御寒冷的方式,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写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在古代作为一种常见的饮品也能够起到取暖的作用,所以饮酒取暖在古代也是较为常见的。

除了在食物方面下功夫之外,古人还研究出了一些取暖的药物。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爆款“五石散”,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东汉时期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所发明出来的一种驱寒的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家何晏在服用之后加以改进,让五石散开始大肆流行。

作为驱寒药,服用之后自然是可以抵御寒冷的,而且五石散不仅具有驱寒的效果,服用之后还会让人感觉到飘飘然,但是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过量的服用五石散会导致慢性中毒,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五石散丧命的名士也不在少数。

结语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御寒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阶级御寒的方式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对于一些皇室贵族来说,冬天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如何取暖,一切可以御寒的方式他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但是对于底层的平民而言,大部分御寒方式都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棉花的出现,受益最大的就是普通的百姓。作为一种价格不贵,保暖性能较好的材料,棉花让古代的百姓们也能过上温暖的冬天,不用再去忍受严寒带来的煎熬。


参考文献:

《礼记·礼运》

《吕氏春秋·分职》

《汉书·孔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