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晓:经济衔接期绽放的棉花

新朋友:点上方中储棉花信息中心,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右上角图标转发或朋友圈,转载记得写明出处哦,不然小编会生气哒~

中储棉花信息中心4月下旬举办棉花论坛,会后不少新老朋友交流相关话题、希望提供PPT,为感谢朋友们的关心、支持现将主要内容以文字及图片方式展现如下:

一、棉花植根于经济大环境

从量看,中国经济增速与棉花消费互为关联,棉花消费量随着GDP增速上下波动而波动。2007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4.2%峰值,2006/07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超过1160万吨,创下消费量最高记录。 2012年中国GDP开始低于8%,棉花消费降至800万吨以下。

价格方面,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从2011年之初的高位连续下滑49个月,录得37个月负增长,代表国棉价格水平的国棉B指数从高峰开始下行时间也经历了49个月。

作为棉花下游的棉纺织工业属传统制造业,开启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打下了坚实基础。眼下,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表明,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拖累经济增速放缓,国棉市场压力不轻。

二、中国传统制造业怎么了

其实,眼下中国产业严重过剩的产业也不仅限于传统制造业,比如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十分严重,不过多数过剩的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中国传统制造业怎么了?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及阻力有哪些?

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就环境因素看,笔者以为主要可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1、世界经济整体保持良好态势。1978-2008年,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平均增速在3%左右,期间没有发生全球性经济或金融危机,特别是2000-2007年经济快速发展,平均增速达到4.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

2、为发展本国经济,美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圈。

3、在1978-2008年的三十年间,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了“资源国家供应原材料-亚洲等新兴国家生产-欧美等国消费”产业链大循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产业链大循环趋于收紧,部分环节濒临运行困难。

内部环境因素

1、市场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市场要素以及环保、能源等成本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

2、政策方面。

(1)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改革政策试验区从东南沿海到沿江沿边地区,经济开发区得到快速推进。

(2)1998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1994年分税制实施。为增加地方税收,地方政府积极主导资源配置,推动房地产开发及制造业发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4)2003年全国开始逐步免除农业税,开启中部崛起战略, 2006年废止《农业税条例》。西部、中部,特别是此前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县市,为发展经济、增加财税,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

中国经济开发区的设立,由东部开到了西部,由城市到农村。包括棉纺织在内的传统制造业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中西部,房地产开发由一线城市“燎原”至二线、三线城市,招商引资在中国广大地区呈现快速推进、形成纵深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3、政府考核机制。

GDP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第一责任人,若将地方整体经济视为一个整体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可视为该区域经济体CEO。

世界经济环境变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成为全球经济运行格局分水岭。

外部环境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逐步呈现新的特征,世界经济主体环境运行机制、大宗商品市场之间逻辑关系显著改变,世界经济发展路径面临重新探索和衔接。

1、美国经济政策由积极推进全球化一体化转向区域一体化。美国积极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及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步伐加快。部分制造业企业回流发达经济体,美国能源自给率显著提高,油气等能源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跨国企业资源配置体系呈现新的布局态势。

3、2014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淡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14年中期出现显著分化,美国、印度以外经济增长乏力。

4、危机爆发后,刺激经济期间,发达国家资本对资源及生产国完成了掠夺式的投资,多数发展中国家旧伤未愈,又面临新阵痛。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局部地区和国家之间矛盾和争端突显。部分大宗商品全球产业链迁徙,商品之间逻辑关系漂移。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振荡,多数商品价格下跌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较为显著。

5、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发展新路径,面临与全面实践操作衔接。

地方经济传统主要动力面临转换

内部环境因素

1、房地产发展进入风险期,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部分基建项目占压大量资金甚至严重透资,地方债务高企。

2、低成本出口、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及资源环境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

3、地方政府GDP考核淡出,三年来,反腐工作保持高压态势。地方政府角色、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方式面临转变。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即将展开:“四张清单+一张网”,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企业的负面清单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清单,构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当前一些地方懒政怠政受到关注,一些好政策停留在纸面。在制度之外,地方经济传统核心动力或许取决于人们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及价值观等软件。

4、值得欣慰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等已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目前,中小微企业对GDP贡献超过65%,税收贡献超50%,出口超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

5、明显优势。尽管经济增速下降,但财富积累和消费升级持续演进。有机构认为, 2014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占全球比例自2000年以来扩大了一倍,达到三分之一,为印度的10倍。预计2019年,中国内地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富豪人数将翻近一番,达230万人,比美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都要快。

三、什么叫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一经出现,便反响广泛。眼下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一些经济现象等都愿意贴上“新常态”标签。到底什么叫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标准答案似乎没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的经济新常态。目前,经济新常态在基本特征方面已相对形成共识。经济新常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中国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其二,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前者已为既成事实,但后者尚未实现。棉花行业及宏观经济发展都同样面临新旧经济态势的衔接。

笔者以为,所谓中国经济新常态或许可以理解为,中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转变过程之中。即,我们正在经历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惊人一跳。期间需要大智慧,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比从无到有更艰难,更需要同舟共济。

美、日、韩等国经济发展路径显示,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长后(至少10%),国家经济迎来“起飞”,且两者时序相距10年。

短期看,或许应该尽快给地方政府明确新的目标,新的资源和新的预期。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市场力量。

四、经济衔接期棉花的成长

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路径面临重新探索和衔接。全球经济低速运行短期内难以彻底摆脱。美元强势持续时间或超过两年。就中国经济外部竞争格局看,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国内方面,中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经济处于增长动力衔接期、结构调整镇痛期。

目前,棉花市场整体疲弱,高品质棉花相对稀缺,政策尘埃落定,棉花与棉纱、国内与国外四个市场行情面临与新的供求水平相对接。

经济大环境不甚乐观,棉花行业刺激政策面临实质性淡出,鉴于涉棉市场主体彼此之间面临竞争,整体产业利益相对统一,为舒缓和降低外部风险,棉花产业应建立更加高效的产业链运行机制:

1、把握时代和产业发展趋势,共同营造对棉花、棉纱更为有利的产业生态环境,形成产业命运共同体。

2、契合产业各环节发展需求,推动棉花、棉纱及棉制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人们生活,赢得更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

3、减少或摒弃零和游戏,不以伤害对方为代价,更多激发和释放命运共同体各环节人性的优点,互帮互助、讲求诚信、优化质量、集约高效。优化棉花产业发展环境,让棉花在经济衔接期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