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防治天花时仅2%的种痘率,为何广州卫生局长都大为满意?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
天花被其列为应该控制的第一个疾病。
有统计称世界范围内天花千年来杀死数亿生命,
可见天花对人类的危害有多大。
民国时广州是如何种痘的?
为何仅仅2%的种痘率都令卫生局长大为高兴?现代人已看不见的种痘。
发起种痘大运动
对于天花,以前广州有条谚语,“生子只算生一半,迨经天花方完全”,就是用来形容天花对儿童的杀伤力的。
在民国时期,由于我国统计数据缺乏,每年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数难以调查。但即使这样,有的年份发生天花之剧烈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民国12年(1923年)的天花。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1926年初,广州又发生了天花,特别是增城、石龙等地,尤为剧烈。为了抵抗这年的天花传染,当时的广州市卫生局发起了一场种痘大运动。
3月3日下午2点,广州市卫生局局长司徒朝在广州市立医院召集了国立医科大学,中法医院,博济医院,光华、图强、妇孺、保生等医校100多人进行动员,这100多医护人员就是当时种痘运动的主力军。
免费在50多个地点施种
3月4日,100多医护人员分赴广州市各区,实施种痘。
种痘的地点共有50多处,从每天的下午1点到4点进行接种。此次种痘是免费的,市民可就近接种。
实际上,在以前广州很多时候种痘是收钱的。在19世纪的中后期,广州对于接种者的收费标准是:收取50钱或1银圆,对于穷人则收10钱或25钱。当时教会医院一位病人死亡后的埋葬费用是1.5银圆,对比一下,这个种痘价格其实很贵。
报章大力宣传种痘
除了组织医护力量之外,当时的报纸也大力宣传种痘。
比如当时的《广州民国日报》就从5个方面大力营造种痘气氛,讲解天花和牛痘的知识,消除人们的疑虑。
世界上死于天花者人数极多。《广州民国日报》说在18世纪,欧洲人超过6亿人死于天花,西班牙商人将天花带到美洲后,美洲1200万土著死了一半,即600万人;
天花传染性强,比如苍蝇在天花疮上停留后再飞到别人身上就会传给别人,因此患者要挂蚊帐防止苍蝇蚊虫传染,所用的衣帽、手巾、杯盘等物也要煮沸或消毒后再用;
详细介绍了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种牛痘方法的经过和故事,并说明此方法已经逐渐在世界上普及;
世界上很多国家,如果不种痘不准人民上学、参军。天花在春天和冬天喜欢暴发,所以广州卫生局长希望市民不要忽视;
种痘可免天花之患,种一次可保2到7年不感染天花。
虽然报纸上这5条内容以今天的视角来说不一定准确详实,但当时的确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发明牛痘术的英国医生詹纳。
共3万多人接种
可能是因为免费的原因以及报纸宣传得力的原因,种痘进展很顺利。市民纷纷前往挂号,受种的人连绵不绝,带来的胶布、纱布、棉花等医护用品因为人数太多,迅速用光。特别是长堤一带,种痘的人尤其多。
广州市卫生局还公示了每个种痘日的接种人数:
第一天(3月4日)4779人接受种痘;
第二天(3月5日)在万福路救主堂、太平医院分院、长堤二马路、濠畔西第二女高、官塘街第一女高等地3284人接种;
第三天(3月6日),在河南瑞仁大街基督教会、岐兴中礼拜堂、蒙圣里、宝岗、洪德七巷、中法医校、蓬莱新街、光雅里、惠爱八约等等多处进行了种痘,到此日,已接受种痘者累计达1.2万余人。
第四天(3月8日)3923人受种,此时合计已有1.6万人已经接受种痘,成绩之好已然出乎意料;
第五天4430人受种 ;
第六天5336人受种。
加上各医院和各接种点还未来得及上报的数据,本次种痘运动广州总共有不下3万人完成种痘。
种痘范围扩大到囚犯、警察
种痘范围甚至扩大到了监狱。
广州的地检厅长陈芝昌视察各监狱和看守所的时候,发现囚犯太多,担心传染天花,于是将医生请到监狱为所有的囚犯接种洋痘。司法行政委员会也在3月17日下令,各县的监狱要给囚犯种痘。
广州市公安局也意识到了种痘的重要性,于是分令各区饬令各警察分班前去接种洋痘,以免传染。
卫生局长大为满意
3月20日,广州市卫生局发起的种痘运动正式结束,各医校的学生在此次种痘运动中出力很大,广州市卫生局长司徒朝因此请当时的广州市市政委员长伍朝枢给他们颁发“造福市民”的四字匾额,以作褒奖,并定于长堤青年会开褒奖会。
在这个褒奖会上,司徒朝发表了演讲,大为称赞此次种痘运动的成绩。当时广州市共有人口150万人,接种的人约3万人,所占比例为2%,似乎成绩不高,但司徒朝认为除去休息日,本次种痘共实行了6天,每天仅有4小时的种痘时间,医护人员总共也才只有170多人,但每天接种的市民平均下来有5000多人,限于人力物力,这个成绩已经算很高的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令卫生局长很满意,就是在种痘运动结束后,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写信要求派遣医师前去种痘,证明这次种痘运动逐渐唤起了广州市民的卫生意识,效果极好。
最初采用种人痘技术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种痘抗天花的历史,宋代就有用接种人痘来预防天花的文字记载。
以前的种痘方法是:取患有天花出痘后的小孩疮上的痘浆,等它干了后,塞入接种小孩的鼻孔,可能有效。但这种种人痘的方法很不妥善,风险也很大,一是可能使得接种小孩反而染上天花;二是可能让接种小孩鼻孔生疮,堵塞住鼻孔;三是可能感染麻风病、结核病等其他恶性传染病而死。
到19世纪70年代时,广州是这样种痘的:将已经接种并出痘的小孩作为痘浆来源,医生去种痘时,常带着这样一位小孩以便戳破痘疱取出痘浆进行接种。
上图为一种种人痘的方法。
南粤种痘第一人——邱熺
1805年4月,在英国被发明出来没几年的牛痘术初次传入了澳门,广州一位叫邱熺的人接触到了此技术,并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学成牛痘术后,他开始在广州推广。
但人们对此技术持怀疑态度,为了更好地进行推广,邱熺写了一本叫作《引痘略》的书,用中医理论比如针灸、穴位、五行等解释了牛痘术的原理。他还将这项技术本土化,广州当时麻风病盛行,因此他特别提出反对为患麻风病的孩子进行接种,以防止传染。
当时广东的官绅阶层逐渐认识到了牛痘术的好处,也起到了推广的作用。在1817—1826年间任两广总督的阮元,是最早让邱熺为其家中小孩种痘的大官僚之一。他还写了首诗赞美牛痘术: “***毒流中国,力禁犹愁禁未全;若将此丹传各省,稍将儿寿补人年。”邱熺的《引痘略》详细记载了种痘方法。
广州天花在50年代消失
其实1926年的种痘大运动并没有彻底消灭天花,在之前和之后,广州都暴发过天花疫情。民国2年(1913年)、民国34年(1945年)、民国36年(1947年)都流行过。1947年广州天花患者384人,病死178人,病死率43.57%。
1928年和1930年,广州市卫生局先后公布修订了《广州市传染病预防条例》和条例实施细则报告。将传染病分为8种,天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虽有病例报告制度,但防治措施其实很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牛痘预防接种已经在广州普及,到上世纪50年代时,广州基本已没有天花病发生。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