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摘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摘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啊。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摘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茂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太阳偏西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⑩段在全文的作用。
18-19八年级·全国·假期作业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①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②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③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④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⑤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⑥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⑦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生命的织锦。

⑧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⑨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荫,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⑩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

⑪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⑫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⑬小时候我迷恋过一颗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稳而坚实的脚步。

⑭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⑮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⑯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⑰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⑱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有删改)

【小题1】文中作者对榕树的情感赤诚而热烈,丰富而饱满,并多用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出来,坦诚而真挚,请你找出其中两句。
【知识小贴士】

直接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即我们常说的直抒胸臆,是指作者在描述感情时,不借助任何事物和景观,而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示例】①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②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小题2】榕树是作者心中神圣的存在,他用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的笔调描绘了榕树,展现出其独有的风姿和精神格调。请精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下图,并选择其中一句做简要赏析。


赏析(用序号注明赏析的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以《榕树,生命进行曲》为题有何妙处?
【知识小贴士】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往往会用富有情感的词语或修辞手法等,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天才与凡人

(1)书柜里那把木刻的手枪,是我为数不多从童年时代一直保留至今的东西。

(2)没有如今高仿作品的精细,更不是工厂流水化生产的产品。只有简单的手枪轮廓,用小凿子磨出的扳机,用锯齿慢慢掏空的枪管。制作这把枪的人,叫做赵小雷。1988年出生。制作这把枪的时候,他只有9岁。

(3)赵小雷是我的童年玩伴。他爸是街头卖羊肉串的,起早贪黑,拖着炭筐烤箱,和赵小雷的母亲一起在外奔波。没人照料,赵小雷就成了野孩子。他瘦小,皮肤黝黑,眼睛却大、有神。没有爹妈照看的孩子,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是被其他小孩儿欺负得哭爹喊娘,要么是自己奋斗称王称霸。赵小雷却另辟蹊径,用发明创造改变了自己,并改变了其他孩子的童年生活。

(4)他能用纸折出各种样式的人物、怪兽恐龙以及电视机里的奥特曼头像。那些纸张,都是赵小雷父母裁下,做羊肉串铁盘子垫纸用的。他能用小吸管和肥皂水,吹出各种各样的泡泡。他能用泥捏小人儿,用我们提供的扑克牌搭起不倒塌的建筑。

(5)除了那把手枪,他还制作许多木雕玩具送给身边的小伙伴,连大人看了也啧啧称奇。

(6)那时,我一直认为,赵小雷是个天才。

(7)他动手能力极强,家里的闹钟拆了再装根本不是问题。我们小时候还有一门课,叫劳技课,大多是教一些折纸、绘画、雕塑、拼接的东西。一大本厚书,那上面的赵小雷全都会。对于我这种动手白痴来说,他简直是一个活在同龄人中的发明家。

(8)搬家之后,我们渐渐没有交集了。我一直觉得,他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9)不过,所谓的天分,或者天资,是需要机会和舞台的。赵小雷的天资,或许是没有机会施展了。他的父母出摊,因为天黑路滑,被一辆车迎面撞上,夫妻双双重伤。这是一个俗套,而听起来又很悲伤的故事。

(10)再后来,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的了。“那孩子啊,挺可怜的,可惜那么聪明,也不能去上学了,还得自己出去赚钱养家。”“能干什么?好像是做了学徒,后来又出摊卖水果之类的……”“哎,可惜可惜……”再往后,赵小雷就渐渐泯灭在大众之中了。

(11)那把手枪,我一直摆在家里。看见的时候,总会想起赵小雷。

(12)这个世界上如同他一样的人,还有许多。天才的展露,或许除了天资之外,更重要的,却还是滚滚红尘能够为他让出一条道路来。

(13)年底的时候,我回了原来居住的那片老区。相熟的哥们儿,请我吃饭,去了一家串儿店。不大,有二三十平方米,收拾得很干净。黑色的漆,红色的字,看着有种莫名的工业美感。

(14)进里屋以后,发现桌子很有特色。所有的桌子都带接口,能几张拼在一起,而且不像普通的拼桌儿,不稳当,这里的桌子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严丝合缝。饮料杯子也不一样,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粘住的,杯子底部都带一个垫子,无论是泼是洒,都不会弄脏桌子。

(15)哥们儿解释说,这店有意思吧,我老觉得这不像一串儿店,倒像是一个人的设计展览会。你可以瞧瞧门口烤串儿的东西,瞧着跟高科技电影里似的。

(16)我扭脸儿去看。一般串店烤串儿都是炭烤炉子,拿一个大电风扇在旁呼呼地吹风。可这家像是装了个大棚似的,烟气从烤炉冒出来,又顺着管子通到底部接着吹进了炭炉里。

(17)哥们儿说:“我问了老板才知道,这叫什么资源的收集与循环利用,副标题——论煤炭的充分燃烧。我琢磨,这家烤串儿店老板,得是一高材生。”

(18)我细细去瞧那正在烤串儿的店主人。他背对着我,但依旧能看出轮廓。皮肤黝黑,身体虽然瘦小,却看着很精神。

(19)门口有相熟的顾客,大声吆喝:“赵小雷,给我烤好了,送楼上去啊!”

(20)嘿!一个烤串儿的天才,一个混迹尘世的凡人。造不出火箭,咱们就玩儿火炭,一样有意思。                                       

选自《不想讨好全世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小题1】文中主要记叙了赵小雷不同阶段的两件令我佩服的事,请概括。
(1)                                                                         
(2)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3段表明赵小雷受人尊重,他凭借发明创造,成了孩子王。
B.第10段借旁人之口表明赵小雷生活之艰难,表现了旁人对赵小雷的惋惜之情。
C.第15、17段借我的哥们儿的话表明赵小雷发明创造的能力之强。
D.文章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赵小雷的形象。
【小题3】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有简单的手枪轮廓,用小凿子磨出的扳机,用锯齿慢慢掏空的枪管。
第12段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以“天才和凡人”为标题有何妙处?
【小题5】“嘿!一个烤串儿的天才,一个混迹尘世的凡人。造不出火箭,咱们就玩儿火炭,一样有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给灵魂做“减法”

张桂辉

①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但凡常人,都有灵魂。这一点,并无天壤之别。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的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②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否则,就像失去生存的意义一般。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                                                                           

③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是,据我观察,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好比发表演说,如同单口相声,藉此凸显自我。现如今,有了朋友圈,更是快捷方便、如鱼得水。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钓鱼打牌、游山玩水,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鸡毛蒜皮、毫无情趣的闲事琐事无聊事,不加过滤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有的人,昨天与李四怎样怎样了,今天和张三干嘛干嘛了,都成为微信的“精彩”内容。如此执著地做“加法”,除了期盼得到点赞与喝彩、关怀或同情,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④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这种人,既开明,又明智。在我们身边,一旦光荣退休,就“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不抛头露面,不指手画脚,不显山露水的人有,但为数不多。相反,退下来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倒是大有人在。也难怪,如此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退而不休”。今天东边小会开开,明天南边小车转转。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⑤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总结毕生经历、汲取《主术训》精粹的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54岁那年在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意思是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⑥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可是,只短短八十多天,他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静如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⑦当然,人上一百,形形**。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所以,说了那么多,也不能强求,大概也只有各人多“问问灵魂”吧。

【小题1】文章最后说“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喜好和自由。”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说说理由。
【小题2】第②段叙述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两种灵魂。请根据文意和该段对做 “加法”灵魂的解释,在该段横线处对做 “减法”灵魂加以阐述。
【小题3】第③④段除了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外,还突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本文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2016年6月18日)时以“灵魂的‘加减法’”为题,对比现在的题目“给灵魂做‘减法’”,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